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彭博“泄密門”藏大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5-17 12:18


余豐慧

日前因“泄密門”而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彭博社,正面臨更大的壓力。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繼美聯儲及其他一些公共機構之后,歐洲及亞洲一些國家的央行也相繼就泄密一事對彭博提出質詢。(《經濟參考報》5月16日)


彭博社一名記者跟蹤高盛合伙人使用彭博終端機“足跡”的小事件,引發了震動世界的彭博“泄密門”大事件。筆者之所以說其是“小事件”,是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和大數據時期,IT數據供應商平台經營者跟蹤線上用戶“足跡”,從而挖掘分析其“商機”,是一個很正常不過的事情。

然而,小事件卻反映出大問題。因為這種跟蹤不是在公共網絡頁面跟蹤,而是直接進入到了客戶租用的彭博終端機裡進行窺探和挖掘。更加嚴重的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美國財長蓋特納使用的終端機,都被彭博記者進去過。假如伯南克經常瀏覽一個頁面,而這個頁面上是與利率相關的信息,彭博社內部可能會提前判斷是不是利率政策將要變動。又比如一些外匯儲備大國的交易員在彭博終端機上,頻繁瀏覽金融市場一種品或者幾種品,稍后,央行行長或者外匯資投資決策者同樣瀏覽這些內容,那麼,彭博會預測這些金融品的買賣。

彭博在僅僅20年的時間內,超過了有150年曆史的路透集團,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供應商,其用戶達到31.5萬戶,而且都是高端用戶。不論是華爾街投行還是新加坡的交易大廳,不論是對沖基金還是美聯儲伯南克的辦公室,還是中國主要的銀行、券商、資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都是彭博的用戶。更重要的是,彭博是集新聞、數據和數據分析為一體的全球強勢資訊、研究分析機構,“泄露門”事件被披露,必將引發全球反響。

欣慰的是,這次被泄露的只是用戶在登錄和瀏覽方面的基本數據,而核心關鍵信息並沒向第三方開放權限。盡管如此,彭博公開道歉稱“這個錯誤不可原諒”,並聲明已取消記者接觸此類信息權限。在沒有接觸用戶核心數據以前發生基本數據的“泄密門”事件,並未造成嚴重后果。

不過,其帶來的警示卻是巨大的。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來臨,網絡將成為經濟、生活、文化甚至政治如影隨形的東西。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會經常性地在網絡上留下“足跡”。這些“足跡”將會被商家用於商業信息挖掘,也會被各種不良商家用來謀取利益,甚至被用於政治文化上的採集捕捉。如何保護包括政府、集團、個體在內的各種社會角色在網絡上的信息“足跡”安全,迫在眉睫。

彭博“泄密門”發生后,各國專家發出的一個聲音是,彭博和路透集團几乎壟斷了世界金融信息供應市場。彭博和路透無論是在國際市場,還是在中國國內,都是具有寡頭壟斷地位的主流金融信息服務商,兩者所占市場份額超過70%。客觀地說,這種壟斷是彭博和路透一步步做大做強的必然結果。這提醒各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網絡平台將是各類信息的主要提供渠道,網絡經濟金融信息供應是經濟金融的要塞和中樞。中國若在這種要塞和中樞沒有一席之地,經濟金融活動安全將面臨威脅。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