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網路新冷戰 考驗中美關係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歐巴馬政府上周傳遞給美國網路業者一份電腦位址保密名單,這是一份竊取美國公司資料的駭客集團,但美國政府遺漏了一個關鍵事實:幾乎每個網路位址都可以追蹤到上海地區,而上海是中國軍方網戰司令部的總部。
刻意遺漏的動作,凸顯了問題的敏感性,習李體制剛上台,歐巴馬政府必須妥善思考該如何跟中國交手,歐巴馬政府要求中國必須停止這類攻擊行動,北京卻堅持並未發動網路襲擊。
過去幾十年來,不乏強權對抗,但此番全球兩大經濟體的網路冷戰,許多方面危險性降低,許多方面卻更加複雜有害。
美國政府官員表示,比起以前,現在他們更有意願直接向中國表態─如同司法部長Eric H. Holder Jr.上周所做的,宣布一項對抗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新策略。可是,歐巴馬總統在國情咨文中,卻迴避直接點名中國,「我們知道一些國家和外國公司竊取了美國公司商業機密,敵人也尋求擁有破壞美國電網、金融機構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能力。」歐巴馬也未提到俄羅斯或伊朗,這是他最擔心的兩個國家。
在這個個案中,如何界定「敵人」並不容易。當年蘇聯是美國的宿敵,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顯然不同,中國在經濟上是競爭者,也是關鍵供應者和客戶。儘管兩國存在許多外交摩擦,去年兩國的產品貿易總額達4250億美元,中國更是美國公債的大買家。希拉蕊在2009年首度以美國國務卿身份訪問中國的途中,她當時便向澳洲總理說:「你要如何對美債大買家疾言厲色?」
證據表明,站在「評論組」(Comment Crew)背後的可能是人民解放軍,對此答案美國高度謹慎。美國情報單位追蹤的二十個駭客集團中,以「評論組」最具規模。美國政府官員很高興,民間安全公司Mandiant發布的報告將網路攻擊追到中國網戰司令部的大門口。美國政府官員私下表示,他們對Mandiant的結論沒有疑議,他們只是不想公開表態而已。
某情治人員指出:「這解釋了為何遞給網路業者的機密名單中,未提到中國是可疑伺服器所在地,我們被告知,直接讓中國難堪只會產生反效果,只會令中國的防備心更強,更偏向民族主義路線。」
儘管如此,這類觀點開始出現變化。上周日,在ABC News節目「This Week」上,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Mike Rogers被問到是否相信經濟諜報的背後是中國軍方和中國政府,他回答:「毫無疑問!」
美國政府官員說,未來幾個月,華盛頓會透過私下警告向中國領導人表態,包括即將接任國家主席的習近平。白宮國家安全顧問Tom Donilon和接替希拉蕊的John Kerry都可能會訪問中國。預料這些私人拜會將明白指出,過去幾年來,中共的攻擊日益頻繁,恐怕會削弱美國商界對中國的支持度。
剛剛卸任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的Kurt M. Campbell強調:「美國大公司一直扮演中美關係穩定力量的角色,如今他們卻告訴中國,這些惡質攻擊破壞了過去幾十年來建立起來的關係。」
現在就談中國利已主義的指控是否接近尾聲言之過早。類似言論以前就發生過,可是在2011年5月,中國軍方高級將領訪問五角大廈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當時該將領表示對網路武器不甚了解─並宣稱解放軍並未運用網路武器。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聽起來有點像歐巴馬政府,因為歐巴馬政府從未討論過美國的網路武器。
然而,解放軍的攻擊集中在商業目標,解放軍感興趣的是航空設計、風力能源產品藍圖等商業機密:解放軍積極投資中國產業,不斷追求競爭力。到目前為止,這些攻擊不用花一毛錢。
美國政府官員強調必須有所改變,但怎麼做做法差異甚大─從和平談判到經濟制裁,甚至談到由美國軍方網戰司令部做出反擊,網戰司令部高度參與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核濃縮設施發動網路攻擊。
在C.I.A.任職20年的Chris Johnson說:「到目前為止,問題出在我們要嘛提出口頭批評,要嘛發動網路攻擊,其他選項並不多。這就說明為何這麼難處理,中國輕輕鬆鬆就否認,或說是其他人幹的,沒有人想要美國政府發動反擊。」
相較於美蘇核子對抗,這構成另一個重大差別。冷戰年代,嚇阻直接了當:任何攻擊必然招致毀滅性反擊,人類成本慘烈,雙方不願輕易發動攻擊,哪怕是千鈞一髮古巴飛彈危機。
可是,網路攻擊是另一回事。多數是以犯罪偷竊形式出現,不涉及毀滅性。經常需要花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確定從何處發動攻擊,因為攻擊往往透過別處電腦伺服器來獲取資料。針對《紐約時報》的一連串攻擊,源自中國,便是從美國大學校園的電腦系統發動攻擊。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