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小企錢荒未緩解 銀行抽銀根 威脅浙江實體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6月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飆升,隔夜息飆至創紀錄的13.444%,「錢荒」困擾大陸金融市場。隨著中國人民銀行出手增加貼現額度,並對個別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事件得以平息,目前銀行間同業拆息已回落到正常水平。但據了解,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中小企「錢荒」並未有緩解,部分民企更被銀行壓貸、抽貸,流動性緊缺依然威脅著浙江實體經濟。 

香港《文匯報》報導,人民銀行月初曾發文指出,繼續發揮再貼現對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引導信貸資金流向、促進信貸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等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話雖如此,但實際上,「錢荒」依然困擾浙企。如溫州知名餐飲企業溫州新丁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在正常營業且有足額抵押物的情況下,因一筆到期貸款未能及時償還,近日當地一家銀行便將其訴之法院,險些被破產。


5月13日,溫州鹿城農村合作銀行以新丁香不能清償已到期的4080萬元(人民幣,下同)債務為由,向溫州鹿城法院申請該公司破產清算。一時間,這家經營多年的品牌餐飲企業走向終結的傳言四起。公司董事長朱明明回應稱,這筆到期貸款有溫州市區一處市場價值4500萬元物業作抵押,且有6家企業「互保」,對銀行來說「沒有風險」。

不過,朱明明也透露,由於當前的經濟形勢,他的幾個家族企業均遇到資金流問題。此前,他曾跟銀行商談以時間換取空間,期望給予1年時間處置抵押房產,如果限期介滿仍未能償還債務,房產就交由銀行拍賣處置,最終雙方談判無果,隨後更出現公司被破產事件。

目前,新丁香破產風波雖逐漸平息,但因銀行抽貸、壓貸帶來的企業危機在溫州仍持續上演。據了解,在浙江「缺水」企業絕非新丁香一家,而且在新增貸款大幅萎縮以及個別銀行抽貸、壓貸加劇,很可能將再次危及浙江實體經濟。

中國最大鎖業生產企業強強集團曾是各家銀行爭搶對象,然而去年以來集團卻接連遭遇幾家銀行的停貸和抽貸,其中福建興業銀行除連續抽貸9000萬元外,還借用說辭再將集團提前存入的2000萬元「保證金」用作還貸。

強強集團董事長黃聰弟表示,除興業銀行連續及「違規」抽貸外,其他銀行也對他們停貸,使集團在一年多時間中減少3億多元的資金流,拖累企業減產2/3,員工削減一半,利稅同樣減半。

浙江省永嘉法院近日裁定受理浙江東日藥業有限公司破產重整申請,涉及負債3.15億元人民幣,公司法人代表仲某下落不明。

東日藥業是一家集片劑、硬膠囊(含頭孢菌素類)、散劑、顆粒劑、口服溶液劑、糖漿劑、原料藥等生產於一體的製藥企業,前身為溫州市人民製藥廠,2000年更名為浙江東日藥業有限公司至今,2004年改制為民營企業。該公司原本銷售穩定、資質尚佳,但因法定代表人仲某違規貸款並受「互保」所累,致使該公司面臨10多起銀行金融借款糾紛訴訟。 (接下頁)

[NT:PAGE=$]

由於東日藥業面臨銀行訴訟案件,以致銀行賬戶被查封,在資金流動性不足下,公司不僅無法正常生產,職工也被拖欠數月工資,隨後公司法定代表人仲某更下落不明。為此,其他股東一邊採取生產自救措施勉強維持生產經營,並在公司股東會議一致同意向法院提出破產重整的申請,希望通過司法重整幫助企業重新走上正軌。

永嘉法院經查認為,浙江東日藥業由於擔保債務過多,影響企業正常生產,但其發展潛力巨大,且有戰略投資者願意加入,具備重整可能。故裁定受理申請人東日藥重整申請。

溫州甌海區60多家企業在某銀行抽貸下停工停產,麗水市50餘家民企因銀行不續貸瀕臨破產……最近以來,浙江不時傳出企業因此破產倒閉消息,不少受訪企業主表示,對個別銀行利用各種手段甚至欺騙方式抽貸既憤怒又無奈,直指銀行不負責任的做法將直接推動企業死亡。

不過,在企業主指責的同時,銀行亦有埋怨聲音。有銀行負責人指出,目前浙江民企停工停產、倒閉破產時有發生,民企的困境也直接導致銀行業不良率的高企,讓銀行承擔巨大風險和壓力。如溫州銀行業,截至5月末的不良率雖然環比降至3.9%,但仍超過內地平均水平,為此溫州各大銀行行長此前均被換過一輪。

其實,雙方的指責和埋怨既有道理又不全對。多年來,由於製造業利潤過低再加上本土資源匱缺,大量浙江民企開始「脫實向虛」,抽出產業資本到全國各地炒煤、炒礦、炒房,漸漸導致本土產業的「空心化」,為銀行不良貸款埋下伏筆。而在這波「炒」流中,金融機構非但沒有規勸企業不要偏離主業,反而在過度授信的情況下還唆使企業主進行盲目投資。於是,當銀根收緊,資金鏈斷裂,企業危機發生時,風險自然向銀行機構傳導。

若想破除困擾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讓金融資本切實有效地回歸實體,使企業專注主業、回歸本源,從而從根本上化解這場困擾民企的「錢荒」風波。

浙江銀監局近日召集幾乎所有浙銀行業主要負責人在溫州召開會議,會上出台支持溫州實體經濟發展的「雙十條」措施,25家銀行並與25家企業開展授信簽約。

溫州金融監管部門統計,今年5月末,溫州金融機構貸款餘額7121.6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少增154.7億元,而前5個月新增貸款為74.24億元,環比4月下降5.5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230.03億元降了209.85%。新增貸款同比大幅萎縮,直接加劇當地企業的「錢荒」。為此,浙江省銀監局會同該省銀行業協會推出《浙江銀行業支持溫州實體經濟發展的十條措施》(下稱「省十條」),溫州市政府推出《溫州市企業幫扶和銀行不良貸款化解的十條措施》(下稱「市十條」)。

「省十條」包括保持信貸合理增長,全力助推企業轉型升級,深化支農支小金融服務,加快不良貸款處置,推進資金鏈、擔保鏈風險化解,完善信貸管理機制,大力推動金融服務創新,助推信用體系建設,加強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力度及加強銀行同業協作自律。

「市十條」主要包括建立風險預判和分類評估機制,強化部門聯合協調幫扶,創新市場化處置方式,推行臨時解封、房地產順位抵押工作機制,探索成立國有擔保公司,強化司法打擊處置力度,設立破產專項資金,加大對惡意逃廢債務的制裁力度及重建社會信用體系等。

此外,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8項措施後,浙江省銀監局相關負責人就如何落實回應稱,浙江省的實踐是積極修補銀企信用鴻溝,促進信貸資金更多流向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領域,同時審慎化解風險,以金融服務促進過剩產業兼併重組和新興產業集群升級改造。

該負責人還表示,在經濟形勢承壓、企業經營困難增多的背景下,要促進更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還要努力修復和加強銀企之間的信任關係,推動政、銀、企三方合作,建立「會商幫扶機制」,積極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為增量資金合理進入企業實體做好鋪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