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印度162年電報業終結 民爭相發紀念電報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7-16 12:04


數十年的巨額虧損,迫使印度告別電報時代。14日,印度數以千計的民湧入電報營業廳,發送具有紀念意義的最后一份電報。當天,印度國有電信有限公司終止電報業務。這宣告經歷162年的印度電報業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報服務,就此退出歷史舞台。

殖民物


曾幫助英國掌控印度

印度電報業始於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東印度公司最早1851年在加爾各答與附近的鑽石海港之間架設首條大約40公里長線路,用以傳遞信息。為應對當地高溫和潮濕,這條線路所用電纜比歐洲和北美的粗許多,並用一層織物和瀝青覆蓋,以防止灰塵和季風雨侵襲。

電報網絡隨后在印度迅猛發展。早期最知名的一封電報是1852年4月發送給位於加爾各答的英國駐印度總督達爾豪西,內容是仰光在第二次英緬戰爭中淪陷。

電報服務對英國維持印度殖民統治扮演重要角色。1857年,印度軍隊起義,引發大規模反殖民統治鬥爭。正是借助電報,英國調動軍隊鎮壓,重新掌控印度。在電報部門工作過的B·K·桑加爾告訴《印度斯坦時報》記者:“電報能讓英國在印度大部分地區几乎實時傳遞信息。”1870年,印度至英國的水下電纜鋪設,更讓英國加強了與印度的聯繫。

服務民

曾年發電報6000萬條

后來,電報很快服務於印度民。聖雄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曾通過電報籌措資金和爭取支持,為印度獨立而奮鬥。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后,電報成為許多家庭和朋友在兩國之間極其重要的通訊方式。

夏爾馬回憶,她66年前離開巴基斯坦前往印度后靠電報與親人聯繫。印度和巴基斯坦軍隊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衝突時,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同樣依靠電報向時任英國首相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求援。

英媒報導,印度電報業1985年達到峰值,年發送電報約6000萬條,僱用1.2萬人。退休電報員R·K·拉傑回憶過去盛況時說,數百名員工同時用電報機敲擊莫爾斯電碼。“整個辦公室聽起來像間工廠。有時候,我們覺得,我們了解客戶生命中的每個重要細節……那時人們的字典裡沒有隱私一說。”[NT:PAGE=$]

走向沒落

被電話、網絡擠出歷史

印度的電報局是全球碩果僅存的重大商業電報服務。印度各地的電報局14日被民擠爆,首都新德裡的中央電報局早已為這樣的情況作好准備。

電報服務總經理艾克塔說:“我們預期臨櫃人數會暴增,因此增派了人手。受理時間至晚上十點,會試圖將電報在今夜發出。”據悉,電報局員工14日一律停休,加班趕發。每則電報基本費29盧比,接獲的電報由專人騎自行車遞送。

截至上世紀90年代,電報在印度社會中的作用仍不可估量。但隨電話和網絡越來越普及,電報行業走向沒落。

如今,印度電報日均業務量只有5000條,僅剩75個營業廳,僱用998人,客戶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辦公室。退休電報員拉傑的舊辦公室位於新德裡市中心。現在這裏每天只發送大約10封電報,而且很快將要關閉。

中國電報即將消逝的電波

一排十多個櫃檯,工作人員接過寫問候、消息的紙條,拿給電傳機前的打字員,敲進電傳機,左側小鐵盒裡滾出一張打滿小孔的紙條。紙條再順管道飛到樓上,樓上的發報員就滴滴答答地,將消息傳遞給遠方。這是20年前電報窗口前的一幕……如今,電傳機、發報機都已變成了展櫃中的歷史。

民用電報數量極少

北京一家電報營業櫃檯的大姐說,在2011年,負責這個櫃檯的還有四名員工,大家輪班倒。四個人值班一個月,能遇到來發電報的人區區十人上下,連續幾天沒人發電報是很平常的。

對於80后的孩子,很多人上小學的時候就在語文書上學過“怎樣發電報”。但現在的語文老師說,教科書早在多年前就已取消了電報的內容。

據記載,1960年國內公電報的交換量為2014萬份,1990年更是多達4440萬份。而2011年的前11個月,北京局交換量為10萬份。且大部分是水文氣象等部門的信息電報,民用電報數量非常少。[NT:PAGE=$]

每字收1毛4分錢

一位在電報局工作過的大姐介紹說,“簡單的話語加上地址,30個字,4塊2。1毛4 一個字。”

她表示,電報的價格已多年沒有上漲,“早年得讓老百姓發得起電報,后來用電報的人越來越少。”

而對於成都,截至2011年,發電報一個字也是1毛4分,價格一直沒調整過,只有西城電信營業廳的一個櫃檯能辦理電報業務。

據新華社、《北京晨報》

現狀

中國香港:2004年1月1日

盈科電訊於當日宣佈終止香港境內外所有電報服務;

荷蘭:2004年

荷蘭的電報服務宣告停止;美國:2006年1月27日

最大的電報公司西聯宣佈當日起終止所有電報服務;

泰國:2008年5月1日

泰國發行4000封紀念電報,以紀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國電報技術即日起走入歷史。

背景

最早即時通信方式正退出歷史舞台

電報是一種世界上最早的、可靠的即時遠距離通信方式,它是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發展起來的。電報信息通過專用的交換線路以電信號的方式發送出去,該信號用編碼代替文字和數字,通常使用的編碼是莫爾斯編碼。現在,隨電話、傳真等的普及應用,電報已很少被人使用了。

據《電信志》記載,清同治十年、十二年(1871、1873年),丹麥大北、英商大東兩家電報公司先后敷設海底電纜在上海登陸,設局經營電報業務。從此,清政府與駐外使節的通信即以郵傳方式經上海水接轉收發電報。光緒十年(1884年),滬津、津通、通京陸延伸至北京,自此,北京開始有了自辦官、商電局,經營電報業務。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