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法正式廢除女性穿褲子禁令 細數全球著裝限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2-08 09:45



作者:俄新社記者高懿潔服裝這種東西,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喜好:人們常說“服飾文化”,可見著裝與一個群體、民族乃至國家的文化都息息相關。對于服飾的規定、限制與禁止,再到開放,自古到今屢見不鮮,各個國家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不過,有一條在當代人看來完全不可思議的禁令,居然一直“存活”到了上個月末。法國正式廢除歷史禁令女性終可自由著褲裝 1月31日,法國婦女權利部部長貝爾卡桑正式宣布,有關部門不得在法國首都巴黎逮捕因穿褲子而被視為違法的女性。相關禁令始于法國大革命期間。當時,巴黎的革命者發起“無套褲漢”運動,以同穿馬褲(也稱為裙褲)的資產階級形成對照。為把女性剔除出“革命者”行列,法國當局下達了這項禁令。從1800年11月起,任何想要“像男人那樣穿褲子”的巴黎女性必須獲得當地警察批准,否則有可能會被拘留。直到19世紀末,巴黎女性仍需証明自己系工作所需或其他原因不得不穿褲裝,當時仍不斷有女性因違反禁令被送上法庭。在1892年和1909年,當局對這條法律進行了一些緩和性的修改,規定“女性在騎自行車或騎馬時”可以穿褲子。進入新世紀以來,不斷有人試圖廢除這項象征性的法律,但都未能成功,部分原因是政府官員認為這項法律實際並未執行,不需要優先處理,而且這也是法國“法律考古”的一部分。2012年7月,參議員兼人民運動聯盟保守黨成員胡佩特在向貝爾卡桑發出公開申請,表示這項法律的“象征意義”可能會“削弱我們的現代意識”,並請求部長撤銷此項法律。貝爾卡桑同意了他的訴求,並在今年1月31日的公開聲明中表示:“法國的憲法及法國對歐洲的承諾書中明確列有男女平等的原則,而這項法令違反了男女平等原則。” 伊朗:女性著裝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在伊朗這個號稱“不要西方,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的國度,其民眾服裝“伊斯蘭化”的程度大概是全世界最高的。伊朗婦女所穿的服飾必須遵循幾條原則,包括遮蓋軀體、讓人敬重、示伊斯蘭特征,以及杜絕顯露、傲慢和自我放縱這三項致命的罪惡。伊朗對女性的服飾有嚴格規定,除了很小的女孩之外,女性都必須戴頭巾。教徒們只有穿著伊斯蘭教特有的黑色長袍才會被允許進入清真寺。此外,政府部門、國家機關、學校等都對婦女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2011年,倫敦奧組委甚至一度因伊朗女運動員戴頭巾剝奪了該國的女足預選賽資格,後在伊方努力後方同意女足運動員可戴一種特殊的帽子參賽。外國女性到訪伊朗,最好帶上頭巾和長外套,否則可能被拒絕入關。就在不久前的去年年末,在俄羅斯援建的伊朗布什爾核電站工作的俄國女工程師的著裝問題甚至還在當地社會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伊朗議員穆薩維內賈德在接受媒體採訪公開批評俄羅斯女工程師不遵守伊斯蘭著裝規定,稱伊俄簽訂合同時規定,電站方面專門向這些女工程師發放了一筆服裝津貼,以保証她們在該項目工作時遵守伊斯蘭著裝規定;但這些女工程師們收取津貼後卻並沒有遵守相關規定,她們的穿著過于暴露,在當地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盡管伊朗副外長加什加維隨後否認了穆薩維內賈德的說法,但此事仍然在當地社會引發了熱議。朝鮮:金正恩掌權為朝鮮刮來服飾新風禁止女性著褲裝的並非只有法蘭西這一個國家。譬如在朝鮮,當局對民眾著裝的幹涉絲毫不亞于在其他領域的限制。多年以來,由于在朝鮮只有男性才穿長褲,男子被俗稱為“褲子”,未婚男子被稱為“新褲子”,離過婚則被戲稱為“舊褲子”。不過,自從現任國家領導人金正恩接過病逝父親的位子,曾留洋、被指“新潮”的他上台後便給人民生活帶來了一股“時尚”新風。朝鮮勞動黨機關報《勞動新聞》去年8月刊登文章題為《穿著應方便且好看》的文章,建議女性們穿“端正的褲子”,並一一列舉了“該穿”和“不該穿”的褲裝類別。除此以外,女性還被允許穿厚底鞋,甚至于佩戴耳飾。金正恩上台以後,第一夫人李雪主的穿衣風格有了很大突破,經常著不同風格的短裙公開亮相,自此便引領了該國以短裙為標志的時尚新風潮。此後,隨著韓國文化的擴散,緊身褲開始在朝鮮流行,朝鮮集市上甚至出現了販賣緊身牛仔褲的商販。不過,糾察隊員們仍會對此進行管制,因為根據黨報的建議,“緊貼在女性下身的褲子和喇叭褲、超短褲不是我們提倡的款式”。法國布卡禁令:多文化整合失敗標志按理說,除了朝鮮這個人權紀錄向來惡劣的國家,和伊朗這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國政府的管轄範圍一般不會“寬”到著裝這樣的個人習慣問題,然而,針對“穿什麼”的限制依舊存在,而且引起最大爭議的還是法國。法國生活有500多萬穆斯林,是歐洲穆斯林比例最多的國家。關于是否禁止穆斯林女性穿戴面紗,在法國已經爭論多年。2004年2月,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一項法律,禁止公立中學的學生穿戴具有明顯宗教標志的服飾。2010年,法國通過了大名鼎鼎的“布卡禁令”,並在總統批准後于2011年4月正式生效。根據該法律,任何人在公共場所都不能佩戴遮擋整個臉部的面紗,違者將被處以150歐元的罰款,或強制參加公民補習班。甚至在去年7月國際足聯宣布允許女球員佩戴頭巾參加比賽後,法國足協仍發出聲明,表示將禁止穆斯林女球員佩戴頭巾參賽,並稱國際足聯“需要尊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法國是歐洲第一個立法在全國範圍內禁止佩戴穆斯林面紗的國家。盡管在法國習慣佩戴面紗的穆斯林女性數量並不多,並且在上述法律出台後,多數在法國生活的穆斯林女性都選擇了向法律低頭,但禁令卻立即挑起了該國乃至國際社會有關宗教信仰的新衝突。文件不僅遭到了眾多伊斯蘭國家的批評,而且本國的反對人士也予以反對。反對者認為,“布卡禁令”違反了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也和法國所宣稱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精神不相符。不過,法國遠非唯一一個對穆斯林面紗說“不”的國家,並且俄羅斯也處在這些國家的行列之中。對于“布卡”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北高加索這樣伊斯蘭教盛行的地區。2010年12月,皮亞季戈爾斯克語言大學頒布了一項規定,禁止該校的女大學生佩戴穆斯林面紗出入學校。該校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表示,校方這樣做主要是出于安全考慮,因為遮蓋全臉的面紗不易于辨認學生的特征。而就在去年10月,在皮亞季戈爾斯克所在的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的首府斯塔夫羅波爾市,一位家長向當地檢察院提出申訴,原因是她的女兒某天佩戴穆斯林面紗上學被拒之門外。事件在俄羅斯全國上下都引起了巨大反響,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行政長官甚至公開表示,在校園內佩戴穆斯林面紗會破壞該市的社會穩定。兩個月後,當地政府對中小學生的著裝做出了統一規定,要求學生必須穿戴經典樣式的服裝,禁止穿戴任何宗教服裝或配飾。事實上,隨著全球化進程和人類遷徙的繼續與擴散,多族裔、多宗教、多文化的共生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局面。大量穆斯林移民影響歐洲後,仍嚴格按照其自身的風俗習慣生活。法前總統薩科奇政府出台的這一禁令的理由是它有助于維持法國國民統一的價值觀,延續國家的世俗化,但卻遭到了伊斯蘭國家的強烈抨擊。究竟是加大包容度,任外來文化自由發展,還是“既來之,則安之”,被本土文化同化,有關這個話題的爭議與摩擦,短期內不會有結論。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觀點上述文章內容由俄新網提供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