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世界氣象組織:本世紀前10年系有記錄來最熱10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7-10 10:57

劉化冬

新聞背景

日前,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一份《2001-2010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報告》。報告指出,2001-2010年是自1850年現代氣象測量開始以來最熱的十年,全球各地氣候變暖現象日趨嚴重,其中2010年打破了之前所有氣候記錄。

十年期間出現了一些顯著的氣候變化和重大極端氣候事件,例如:2003年歐洲熱浪,2010年巴基斯坦洪水,以及美國“卡特里娜”颶風,緬甸“納爾吉斯”颱風,亞馬遜平原、澳大利亞和東非的長期乾旱。

氣溫最高的十年

報告指出,2001-2010年是自1850年有現代氣象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十年,地球表面之上平均氣溫為14.47℃±0.1℃,這比196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高0.47℃±0.1℃,比1991-2000年全球平均氣溫高0.21℃±0.1℃,比20世紀第一個十年(1901-1910年)全球平均氣溫高0.88℃。

全球氣溫的顯著升高出現於過去40年——1971-2010年期間,這一時期平均每十年全球氣溫升高0.17℃,相比之下,在1880-2010年期間,平均每十年全球氣溫僅升高0.062℃。此外,1991-2000年和2000-2001年平均每十年全球氣溫升高0.21℃,大於1981-1990年和1991-2000年平均每十年全球氣溫升高0.14℃。

2001-2010年這十年間擁有九項“最熱記錄”,2010年是迄今記錄最熱的一年,在全球平均氣溫14℃的基礎上,溫度異常變化值為+0.54℃,2005年溫度異常變化值次之,這十年間溫度異常變化值最低的是2008年,為+0.38℃,但2008年成為迄今記錄拉尼娜現象溫度最高的一年。

極端熾熱與寒冷並存

在2001-2010年間,許多國家和地區遭受熱浪的侵襲,其中最顯著的是2002和2003年印度出現兩次嚴重的熱浪,導致至少1000人死亡;2003年,夏季熱浪侵襲了歐洲多數地區,導致至少66000人死亡;異常強烈和持久性的熱浪於2010年7-8月侵襲了俄羅斯,導致至少55000人死亡。世界氣象組織還在全球其它地區勘測到一些異常高溫氣候事件。[NT:PAGE=$]

盡管2001-2010年是最熱的十年,但在許多國家也出現了寒流,這與北極和北大西洋濤動的極端負影響相符合。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北半球遭受了極端惡劣的冬季氣候,歐洲地區冬季嚴寒期和降雪期延長,導致至少450人死亡。在這十年間其它地區也出現一些寒流氣候,例如2002年玻利維亞,2002和2007年非洲南部,2003年秘魯,2005年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2005年澳大利亞,2008年中國南部。

降水量百年來最高

日益升高的溫度將加速水循環,有助於形成強降水和增加蒸發。世界氣象組織記錄了過去二十年的全球各地降水量情況,2001-2010年全球陸地表面降水量高於1961-1990年平均值,是自1901年以來最潮濕的十年,此外,2010年是迄今記錄全球最潮濕的一年,之前記錄的最潮濕年份是1956年和2000年,2010年的濕度最大值與同年出現的強拉尼娜現象有關。

在這十年裡,全球許多地區的降水量超過了正常降水量。據世界氣象組織勘測,洪流是這十年最頻繁發生的極端氣候事件:2001年和2005年,歐洲東部遭受嚴重洪流。2008年非洲、2010年亞洲(尤其是巴基斯坦,導致至少2000人死亡,2000萬居民受到影響)、2010年澳大利亞,都遭受嚴重洪災。

與此同時,乾旱比任何其它自然災難對當地環境造成大面積、持續性影響,因此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2001-2010年,全球各地存在許多乾旱現象,2002年澳大利亞乾旱現象較為嚴重;2004-2005年非洲東部地區乾旱導致食物短缺,大量居民死亡;2010年亞馬遜盆地也出現乾旱現象。

熱帶颶風更為活躍

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統計數據顯示,2001-2010年是自1855年以來,北大西洋熱帶颶風最活躍的十年,平均每年出現15次有命名的強風暴,而1981-2000年平均每年出現12次有命名的強風暴。最活躍的時期出現在2005年,總計發生27次有命名的強風暴,其中15次達到颶風強度,7次達到重大颶風(颶風等級達到3級以上)。“卡特里娜”颶風達到5級,是這十年最具毀滅性的颶風,於2005年8月陸美國南部。[NT:PAGE=$]

在這十年間,印度洋北部出現最致命的熱帶颶風,2008年5月初,“納爾吉斯”風暴侵襲了緬甸,據報導至少13.8萬人死亡或失蹤,800萬居民受到嚴重影響,數千居民住宅遭到摧毀。極端熱帶風暴還能轉化為毀滅性自然災難,主要出現在中緯度地區。三大超級熱帶風暴嚴重影響了歐洲地區,它們是:2007年“基裡爾”風暴侵襲了歐洲中部;2009年“克勞斯”風暴侵襲了歐洲南部;2010年“辛西婭”風暴侵襲了歐洲西北部。這些風暴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近100人喪生。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在全球最熱的2001-2010年,出現了冰川融化、海冰縮小和永久凍土帶解凍,同時,融化的冰川和積雪也影響水資源供給、傳輸路徑、基礎設施和海洋生態系統等。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自20世紀就開始記錄,上世紀60年代,北極冬季海冰覆蓋面積為1400萬-1600萬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蓋面積為700萬-900萬平方公里,此后北極海冰面積持續下降。海冰最低覆蓋面積出現在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的9月份,最低記錄是2007年428萬平方公里,這一最低記錄於2012年再次被打破。自2005年以來,北極海冰面積持續性減少。

此外,2001-2010年是自記錄開始以來世界冰川融化最快的十年,北半球冰川覆蓋的積雪持續下降,永久凍土地帶的溫度開始上升,在這十年期間,許多北半球地區季節性解凍層的厚度顯著增大。這些因素造成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平均每年海平面升高3毫米,這一數據是20世紀海平面平均上升數據的兩倍。2001-2010年平均全球海平面比1880年升高了20厘米。

延伸讀

氣候快速變化

主要受人類活動影響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指出,地球氣候伴隨季節性變化而生波動,數十年至數個世紀的氣候變化取決於自然和人類活動性狀況,不同時間的自然氣候變化受地球周期和動態、太陽輻射、大氣層化學成分、海洋環流和生物圈等因素影響。

氣候變化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自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氣候出現了快速變化,主要是受人類活動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的影響,其它人類活動性也會影響氣候類型,其中包括:污染物和其它懸浮微粒的排放,以及人類對地貌的改變,城市化建設和採伐森林。

依據《世界氣象組織溫室氣體公告》最新數據,2010年全球大氣層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為0.0389%,比全球工業化初期增長39%;全球大氣層甲烷平均濃度為0.0001808%,比全球工業化初期增長158%;全球大氣層一氧化二氮平均濃度為0.00003232%,比全球工業化初期增長20%。大氣層成分的變化從而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從而對全球水循環生重大影響,生其它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此外,人類釋放含氯氟烴和其它化學物質還將改變大氣層,破壞能夠過濾有害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