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韓低價傾銷 中國太陽能業陷困境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本報記者 李曉紅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商務部已向此案的各利害關係方下發了一份《關於調整“對美國、韓國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和對美國、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傾銷補貼調查程序參考時間表”的通知》,將發布初裁公告的時間推遲到了今年6月底之前,這是中國第二次延期對歐美韓多晶硅雙反的初裁。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歐盟對華光伏品 “雙反”初裁的時間點也在6月,業內普遍猜測此舉是為留“底牌”與歐盟博弈。
傾銷影響加劇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月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7991噸,環比增加17.7%,同比增長4.9%;多晶硅進口均價則下挫至17.7美元/公斤,同比下降37.1%,較2012年全年均價下滑30.2%。值得注意的是,多晶硅進口均價已創下歷史新低。
“多晶硅‘雙反’主要針對韓、美、德,這三個國家的多晶硅進口量占了進口總量的87.5%,也正是這三隻主要推手,加劇了進口多晶硅量漲價跌的不堪局面。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2月,從德國進口多晶硅環比大幅增加91.9%,達到2713噸,單價則環比下降13.6%至21.6美元/公斤;從美國進口的多晶硅單價為12.57美元/公斤,約為去年同期的一半;佔據1422噸進口量的韓國,進口單價也僅為19.87美元/公斤。
行業人士指出,雖然商務部去年末啟動對歐、美、韓多晶硅“雙反”調查,一度讓掙扎於生存線上的國內多晶硅行業看到轉機希望,但多晶硅進口突擊傾銷之勢仍舊猖獗,低價傾銷潮愈演愈烈,對國內多晶硅業帶來的直面衝擊已不容小視。
與此同時,國內多晶硅量驟減,國內的多晶硅生企業大部分陷入虧損。而海外多晶硅企業對中國傾銷還將繼續,截止到6月底的整個二季度我國多晶硅企業業績都將難以好轉。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網站公開信息顯示,國內一季度多晶硅量不足1萬噸,較去年同期下滑50%以上。受傾銷影響,國內多晶硅企業舉步維艱,目前能維持生的僅有4家,比例不足10%,且國內多晶硅實際開工率不足25%。
一位國內一多晶硅廠商的負責人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傾銷對國內多晶硅業造成的傷害非常致命,以前能維持運轉的很多廠家面對持續低價傾銷也被迫停,甚至處於破的邊緣,停所涉及的投資已超過500億元。
他指出,在浙江協成硅業、寧夏陽光相繼宣佈破之后,如若國內多晶硅業面臨的不公平國際競爭仍持續存在,未來將有更多的多晶硅企業倒下,甚至是大批倒下。
[NT:PAGE=$]
“雙反”初裁待落地
對歐美韓進口多晶硅 “雙反”初裁的落地,被國內企業看作是擺脫國內多晶硅業發展困局的關鍵之舉。
業內人士表示,短期看來,國外廠商用低價傾銷來吸引國內需求企業,對這些企業是有短期的價格利好,但從長遠來看,一旦這些國外廠商成功將國內多晶硅企業擠出 市場,將會形成無法約束的只手遮天之勢,不論是從價格還是訂單,都將造成對下游企業的長期控制,中國企業將更為被動。
在商務部啟動多晶硅 “雙反”后,美國投資機構美新集團分析師曾指出,中國很可能不對從歐美韓進口的太陽能多晶硅課征反傾銷及反補貼稅,緣由是這將對中國本土太陽能矽片、電池、模組供應商等下游製造業造成衝擊。
不過,另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多晶硅製造商技術、業規模都具備主供應能力,徵收“雙反”稅后,中國多晶硅將成供應主力,並能保持價格穩中有降,不僅為光伏提供原料保障,更不會增加下游負擔。
對於對歐美韓進口多晶硅“雙反”初裁具體何時公佈,尚存懸疑。有行業人士稱,商務部或將多晶硅“雙反”初裁時間放在6月,意在借歐盟6月對華光伏品 “雙反”初裁時留有底牌,等歐盟結果后再判定。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多晶硅“雙反”是為了保護基礎材料業可持續發展,確保國內原料充足供應,確保價格穩定,同時也是維護國內光伏業市場秩序的必要之舉,如能儘早公佈初裁,將直接抑制國外廠商的肆意傾銷,對國內相關業的提振意義重大。
- 從6月延至9月?市場重估聯準會降息節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