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假米粉」誤食恐傷身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1-30 15:21
有近九成的品牌米粉主原料竟然是玉米澱粉,含米量不符合國家標準,長期食用更可能營養不均。
米粉是最具有台灣特色的主食之一,不但是夜市小吃的常客,更是年菜餐桌上的主角。許多人以為米粉是貨真價實地由稻米加工製成,吃米粉也算響應消費稻米與支持台灣農業。
可惜的是,當台灣糧食自給率在進口小麥與雜糧後,只剩下三二%(依熱量權數計算)之際,如今連引以自豪的國民美食「米粉」,竟然都被不肖業者以進口玉米澱粉替代,使得本土稻米反而「易主為客」,淪為製作米粉的點綴性原料。
對照農委會公糧倉庫堆存了七十三萬噸糙米無處消化,國內使用量最大的米食加工品「米粉」,竟不是以米作為主原料,兩相對比,何其諷刺!
根據官方定義(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一一一七二「米粉絲」定義),所謂「純米米粉」是完全以米為原料,粗蛋白質要在五%以上;「調合米粉絲」則以五○%以上的米為主要原料,可混合其他食用穀粉或食用澱粉,粗蛋白質則必須在二.五%以上。
■ 玉米澱粉來源也有疑慮
但根據上下游新聞市集從去年十二月底到今年一月中,前往中北部地區主要賣場、超市、生機店、農會等處購買五十二件品牌包裝米粉,發現就有四十五件含米量未達CNS規定的下限五○%,這些都不夠資格稱為「米」粉。其中,更多達三十九件的含米量連二○%都不到。
尤有甚者,有許多標榜是「純米米粉」或是「用純米製作」的米粉,不是含米量稀少,就是根本沒有米,明顯欺騙消費者。
除了用米量稀少,以玉米澱粉充斥外,某些業者還會再添加麵筋或小麥澱粉等其他食品添加物;倘若業者未在產品包裝外告知,對麵筋或麩質過敏的民眾食用後,可能發生不良反應而產生健康風險,並誤以為是米粉造成,讓真正的米粉背黑鍋。
此外,近年養生風氣盛行,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食用糙米可以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發生機率;市場上也出現許多標榜「糙米米粉」的產品,讓消費者以為食用糙米米粉可以改善慢性疾病。但在這次調查中,抽樣六件市售糙米米粉的含米量,發現落差非常大,從五%到一○○%都有。
消基會祕書長、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雷立芬就認為,消費者花比一般米粉貴一倍的價錢買食用「糙米米粉」,結果這些產品只不過是以糙米為點綴的「玉米澱粉麵」;當慢性疾病患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長期食用,反而可能攝取過多澱粉與熱量,使病情加重。(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841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
/撰文/
汪文豪
■(來源:《今周刊》2013年1月第841期)
【本期封面故事】老闆無法拒的談薪密技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