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你幸福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1-29 10:14
我很幸福!
從去年中秋國慶期間問世起,中央電視台的“你幸福嗎”提問一直收到“我姓曾”在內等各種神回復。近日,央視在瑞士小鎮達沃斯專訪當時正出席第43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微軟創始人、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時,也不忘提出這個經典問題。而比爾·蓋茲的回答相當正能量:我這輩子一直很幸福!(1月28日《新快報》)
解讀
幸福背后的
時代背景
其實相對於以往空泛的一句話提問“你幸福嗎”,這次央視記者的“幸福”提問相對更有針對性,主要是圍繞比爾·蓋茲在慈善公益和事業發展兩方面的關係上,提出了這個問題。而比爾·蓋茲的回答也不出人所料。但如果僅就字面上理解比爾·蓋茲的“我幸福”,顯然過於表層化,我們需要認真解讀比爾·蓋茲“我幸福”的別樣含義。
人們對於比爾·蓋茲的了解,往往集中在他大學中途輟學,創造微軟神話以及近年來聯手巴菲特投身公益事業的人生上,但容易忽視的是,比爾·蓋茲傳遞的並不只是一個個體傳奇夢想,而是身后更具豐富內涵的時代背景。
解讀比爾·蓋茲“我幸福”的別樣含義。首先比爾·蓋茲的幸福感,可能就生於寬鬆、多元的學習成長環境。比爾·蓋茲從小對於電腦的熱愛,是他事業成功的性格因素使然。但是也要注意到的是,家長和學校對於比爾·蓋茲當初相對另類超前的行為,給予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而比爾·蓋茲從著名的哈佛大學輟學的行為,換作國內恐怕也會引發軒然大波。中國不是沒有輟學的大學生,但無論輿論還是家庭學校,對於這樣的行為多是惋惜、不滿,旁人討論時也都採用悲情色調,彷彿孩子就此完蛋了。可是比爾·蓋茲的行為似乎並沒有受到家長的強力干預,沒有被學校視為有損本校形象的壞學生。
更為重要的是,比爾·蓋茲生活在一個重視科技創新、鼓勵民充分發揮才智、中小企業環境良好的時代。這也是包括微軟在內的美國企業的共同之路,如此也培養了企業家們冷靜、自斂的人生態度,並演變為堅守至今的企業文化。而比爾·蓋茲后半生投身公益事業的經歷,恐怕也是從小成長到創業歷程的歲月積澱。[NT:PAGE=$]
畢舸
建議
承認幸福
也是一種勇氣
接受“你幸福嗎”提問的人很多,有幾個人像蓋茲一樣,坦率地承認“我很幸福”?
並不否認眼前的一切,常常不盡如人意。早上一起床就有高昂的房貸待還,推開窗戶“十面霾伏”,吃個早飯會碰到“問題油條”,出門上班會碰到堵車,泡杯茶會碰到農藥超標,飯館吃飯會碰到地溝油……工作的、生活的、人際關係的,總之問題很多,但這一切中難道就沒有幸福可言嗎?
幸福並不都是宏觀敘事,很多時候其實很簡單。比如說,上班的路上,連遇幾個綠燈,看到一處美麗的風景,碰到幾個開心的人和事,這都是一種幸福。而回到家中,和父母親人在一起,看一本好書,聽一首好歌,也是一種幸福。蓋茲稱,“我這輩子一直很幸福”,這更多是一種心態。難道他在創業中沒有過困苦嗎?在生活中沒有過困難嗎?在慈善中沒有過困惑嗎?也許我們碰到的一些問題,蓋茲並沒有;但蓋茲碰到的一些問題,我們也沒有。沒有一種好的心態,即使成為世界首富,那也不會承認幸福;如果擁有,即使只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擁有並且承認幸福。
這一意義上,承認幸福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神回復”。當我們感慨“你幸福嗎”屢被提起時,也應該感慨蓋茲對幸福的痛快承認。承認社會和生活存在一些問題,與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並不矛盾。始終保持問題意識,並不妨礙我們像蓋茲一樣勇敢地承認幸福。
毛建國
評判
幸福是快樂式參與
幸福是一種滿足感,是對社會狀況和自身處境滿意的感覺,非常微妙。按照心理學的邏輯,選取什麼樣的群體進行比較,直接影響人們的幸福感。從昔日的世界首富變成第二富,比較差異並沒有導致比爾·蓋茲的相對剝奪感,反而彰顯了他對財富的理性態度。
正如比爾·蓋茲所說,他的幸福感來源於三件事情。一是在微軟公司創辦了個人電腦軟體,影響了互聯網革命。二是在他五十歲時用全部時間和資源幫助世界上最貧困的人。三是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能和一群卓越的科學家共事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由此觀之,比爾·蓋茲的幸福感不僅來自實現心理預期的成就感,也來自一種快樂式參與的理念。
不論是“施惠勿念,受恩莫忘”,還是“讓所有生命都具有同等價值”,用身體力行改變世界的比爾·蓋茲,不僅用科技創新改變人們的生活,還用慷慨解囊的饋贈改變最貧窮人們的生存境遇。從“鐵公”到頭號慈善家的華麗轉身,既有母親不幸死於癌症的觸動、父親慈善傳統的影響,更為關鍵的是,回饋社會的公民意識,在他腦海中不斷生根發芽。[NT:PAGE=$]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快樂,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幸福。如果說科技創新實現了比爾·蓋茲的成就動機,投身慈善則讓他在助人自助的過程中收穫了信任和尊重,在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的過程中享受了生活樂趣,實現了人生價值。這一切,才是他“一直很幸福”的源泉。
楊朝清
前瞻
幸福離我們
還有多遠
從比爾·蓋茲個人的角度看,他當然是幸福的。比爾·蓋茲簡直就是財富的象徵。其二,比爾·蓋茲是個大慈善家,他把自己的財大多用於慈善事業,不給兒孫留一分錢。他坦言:“GDP增長讓世界變得更富有,但是除非我們更加小心,除非我們努力推廣瘧疾疫苗、艾滋疫苗,或者在貧困國家解決學校問題,否則我們不會利用這些財富來建立我們期待看到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我們的千年發展目標就是來解決這些問題的。”
從比爾·蓋茲的千年發展目標來看,他是不幸福的,因為,當今世界仍然有很多地方、很多人正遭受疾病、饑餓、戰爭的折磨。“在過去25年來,我們把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人數減少了50%,未來十五年,我們又可以把這個數字再減少一半,所以從1200萬下降到600萬,再從600萬下降到300萬。”比爾·蓋茲這樣說。
央視記者的採訪似乎沒有結束,我猜想,比爾·蓋茲看到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到零時,世界沒有戰爭、沒有饑餓、沒有疾病時,他將是幸福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應該是我們共同的幸福觀。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為這樣的幸福觀奠定了基礎。而幸福是要靠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獲得,幸福還需要有遠視的目標,切不可鼠目寸光,貪圖眼前的享樂。
“苦了我一個,幸福萬千家”,一個公仆人物,應該有比爾·蓋茲一樣的胸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幸福不幸福,應該不在自己而在公。如果我們都像比爾·蓋茲那樣,不以財富論英雄,不以擁有覺幸福,而致力於幫助別人,憂人之憂,解人之難,我們的幸福就為期不遠了。
鬍子民
■三言兩語
●將關注弱勢群體的目光放在全世界範圍內,這是人性美與開放視野的結合。
——韓三明
●比爾·蓋茲,從企業家人格走向社會公民人格的完滿轉型。
——呂文
●類似於比爾·蓋茲的企業家,無論是自身發展還是人生觀、世界觀、文化觀的成熟自信,恰恰反映出更為深刻的國家文化。
——肖大權
●個人在享受優質社會環境的同時,也應該被培養出對社會負責、期望讓更多其他地方的人受益於這種文化的公共意識,這樣的幸福顯然更飽滿。[NT:PAGE=$]
——梁格亮
●對於一個不屬於“奧數”、不算藝術類特長培養,整天對屏幕弄來弄去的孩子,中國家庭熏陶不出比爾·蓋茲。
——謝應登
●對多年來創富積累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的感恩與反哺,如此,必定幸福。
——徐聞菲
●我們期待:政府與企業、民之間的良性互動,對於中小企業的呵護,對於公平競爭的制度性保障,對於公民權利的憲法維護落地,讓一個普通人無論是從事什麼工作,都容易洋溢滿滿的幸福感。
——方明明
●很多的人其實生活在幸福中,也感覺到幸福,只是不願意表達幸福罷了。在其背后,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故作深沉以及“人皆醉我獨醒”的獨立。
——那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