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同日試驗反導攔截 專家:比擁有核彈意義更大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中美兩國軍方罕見在同一日內分別進行陸基中段反導彈攔截試驗。中國國防部試驗成功後,在前日 (27 日) 深夜即時由國防部高調宣布試驗達到預期目的,但指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陸基中段防禦系統,是指在大氣層外攔截敵方彈道導彈。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將在 5 年內部署此一系統,其意義甚至比擁有核彈更大。
香港《明報》報導,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在前晚 11 時透過新華社發布有關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的消息,有網民更拍下據稱是試驗的過程,根據攔截導彈的照片顯示,攔截彈自酒泉發射,導彈向上運行約 38 至 39 分鐘後,與不明物體碰撞。碰撞現場隨即發出紅光,照亮天空,及後轉為藍色和綠色,並出現螺旋狀白霧。
另據美聯社報導,美軍於美國西岸時間 26 日晚間在范登堡空軍基地試射了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 (GMD) 攔截導彈,導彈成功完成預定動作後,飛向外太空,但今次試射並無預定目標,只是測試數據。此次試射是 2010 年 12 月失敗以來, GMD 攔截導彈首次試射。
澳門國際軍事會會長黃東表示,美中兩國不約而同進行中段反導攔截試驗,有極強的較量意味。目前在中日因釣魚島紛爭陷入緊張的階段,中國希望透過今次試驗傳遞希望美國不要介入中日事務的信息。而此次試驗成功,意義更甚於當年中國的原子彈試爆成功,不論其他國家怎樣想,中國的軍事實力都有潛力進入全球第二。中國此舉也是對潛在對手「顯示能力」。
中段是彈道導彈飛行到外太空,在返回地球前的最高的一段,在此一段進行攔截,可將來襲的導彈摧於外太空,以避免本土受到襲擊。根據目前導彈技術水平,只有大推力的陸基導彈才有能力攔截在外太空中段飛行的彈道導彈,而艦載防空導彈受艦艇噸位及導彈、雷達性能限制,還無法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導彈。
黃東表示,中國的陸基中段反導技術試驗,經歷了近 10 年發展,理論上可以防禦射程在 1500 公里的來襲中程導彈,相信在 5 年內可以真正實戰部署。中段反導技術遠比美製「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只在彈道導彈幾十公里的末段進行攔截更先進,但卻難以攔截洲際導彈,因為洲際導彈的速度是音速的 20 倍以上,而中程導彈一般是音速的 20 倍以下。
中美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成功擁有中段反導攔截技術的兩個國家,但相對於中國的反導彈體系,美國的更為先進,美軍的建設目標是要攔截具備複雜機動變軌能力的彈道導彈。
《航空知識》雜誌副主編王亞男表示,中國在技術路線上選擇中段大氣層外反導,有利於採用紅外導引頭,對目標的捕捉、跟蹤距離遠,而且不受大氣中的天氣影響,全天候攔截。而在大氣層外攔截,造成的碎片殘骸大部分會在再入大氣的過程中燒,可實現「禦敵 (彈) 於國門之外」。
他表示,美國的反導體系建設不但起步早,而且目標高,難度大。從各種視頻和圖像資料都可以看到,它是使用複雜動能殺傷的方式,透過多個火箭發動機,直接奔向和精確命中目標,實現動能摧毀,這對制導控制系統要求較高。因此美國的反導試驗失敗較多,可以理解。
而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亦表示,中國目前的中段反導攔截技術,仍在試驗階段,距實戰仍有一段距離,如果實戰中敵方來襲的導彈會變軌,或施放假的干擾彈,都可以干擾防禦系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