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4-24 07:07
絕大多數的動物,都是今天起床之後,才開始尋覓今天的食物,而少數的動物則開始有了儲蓄的習慣,人類就是其中一種。接下來人們學會以自己所儲蓄下來的食物或物品去跟別人交換,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以物易物行為,久而久之,便產生了交易媒介(也就是貨幣)。
貝殼、大麥、山羊、駱駝、奴隸、茶磚…等等,都被當過交易的媒介,直到最後,約在西元前600 年,黃金脫穎而出,成為固定擔任貨幣的角色超過兩千年,因為它公定價值明確、可以長久儲存而不會腐敗、數量稀少且無法仿造…幾乎所有交易媒介應該具備的優點,黃金都具備了,因此黃金也獲得了「貨幣之王」的稱號。
相較於歐洲的金本位制,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絕大多數的朝代都是採用銀本位制,也就是用白銀來當作主要的交易媒介,也就是把白銀當作貨幣來使用。
古歐洲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叫做金匠(Goldsmith),在中國,則叫做票號(例如電影《白銀帝國》片中的天成元票號),它們的功用是什麼呢?
當人們會把重量太重、不易攜帶的白銀,存放在票號裡,票號則開給存戶一張「收據」,存戶可以在需要使用白銀的時候,再去票號用收據把白銀換回來,久而久之,人們開始習慣以金匠或票號的收據直接當作交易的媒介,所以金匠和票號經營的關鍵之一就是「信用」。
一旦有人發現拿著收據去票號卻換不回白銀時,擠兌就會發生。至於為什麼會發生拿收據換不回白銀的情況呢?那就是有些不誠實的金匠或票號,會偷偷印製超出實際黃金白銀存量的假收據流到市面上,久而久之,人們便會發現不對勁,因為他們發現流通在市面上的收據太多了,逐漸把物價給哄抬了上去,以現代的說法來講,就是「通貨膨脹」。而印假收據的金匠,其下場往往就是被人民拖到村莊的廣場中央放火活活燒死。
好了,說到這裡,聰明的你有沒有發現什麼了?
沒錯,金匠或票號的收據,其實就等同於今日的鈔票,而偷偷印製超出實際黃金白銀存量的假收據(其實就是在印製假鈔),久而久之,過多的假收據(鈔票)流通在市面,去競逐與原本數量相同的民生物資,就會造成萬物飆漲的情況。
但是今天印假收據的已經不是金匠和票號了,而是政府和銀行,而且它們根本不需要黃金或白銀當擔保就可以印(自從1971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取消了金本位制後,全世界就一起進入了這個歷史上最大的金融騙局)。
而現在大家常說的美國印美鈔,也就是所謂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即源於此。當每一張新的鈔票被印製下去的同時,就是從每一張舊有的鈔票上剝奪一點點的購買力過去,而這一點一滴,都是你辛苦勞動所累積的結果。
現在的我們會甘願辛苦工作,無非就是希望老了以後能夠少辛苦一點、過好一點的日子,但是,事實卻是,你一輩子都得愈來愈辛苦的工作,而且退休年齡將會愈來愈晚,退休後你又會發現,你得過著比以往更縮衣節食的日子。這,就是世界真正的遊戲規則。
1863 年猶太銀行家羅斯柴爾德(Nathan Rothschild)說:「少數能理解這個系統的人,要嘛是對這個系統所產生的利潤非常感興趣,要嘛就是非常依賴這個系統的施捨。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人民在智力上不足以理解這個系統的運作方式,他們將承受壓迫且毫無怨言,甚至一點都不懷疑這個系統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我們也可以把貨幣解釋為:「人類自身勞動的產出,在滿足自身所需的條件後,把剩下的勞動盈餘用來與他人做交換的媒介。」而人們最早使用黃金白銀作為貨幣時並不是以硬幣的形式出現,而是以金銀錠、金銀棒、金銀條塊等按重量計價的方式交易,因此每一次的交易都必須使用天秤按重量來衡量金銀錠的價值,所以雖然說人類解決了貨幣多樣性的問題,但在交易上還是有相當大的不便利性。直到西元前660 年的利底亞王國時期,金銀才以「硬幣的形式」出現。利底亞王國統一了金銀幣的規格與重量,用圖案的形式代表了金銀幣的內涵價值與重量,此時人們的商業活動才真正的被活化起來。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金錢的歷史》中描述:「人們之所以會壓製硬幣來取代按重量計價的銀塊,純粹是為了求方便的緣故,以避免進行每一筆交易時都必須很麻煩的秤銀子。」
所以硬幣上的圖案其實就是面額最早期的形式,也因為面額的發明讓商業活動變得更方便了,因為一種面額就代表著一定的重量,商人不再需要帶著天秤到處跑,每一次的交易也不需要秤重就知道金銀的重量,交易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希臘雅典是西方第一個運用鑄幣概念與面額的概念而發揚光大的文明帝國。在政府方面,有面額的金銀幣讓政府在軍事支出、賦稅制度上帶來極大的便利。在民間方面,不管是國內貿易或國際貿易都帶來了快速的增長與繁榮。
但一項發明能夠帶來極大好處的同時,也伴隨著極大的風險(就如炸藥可以用來炸山開闢道路,也可以用作戰爭用途)。希臘政府利用鑄幣與面額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文明帝國,同時也因為鑄幣與面額摧毀掉了一個偉大的文明帝國。一個偉大帝國的維持與擴張需要非常龐大的政府支出,特別是軍事支出。
但政府本身並不是生產者,政府所花費的每一分錢都是從稅收而來,但往往提高稅收在政治上並不是一項明智的做法,希臘政府懷著聰明絕頂的智謀,想出了一個像煉金術士魔法般的方法,既不用增稅又有錢打仗,可謂兩全其美。希臘政府的解決方法是,把稅收中獲得的十枚金幣溶化後,混入其他物質(例如銅),就能夠製造出第十一枚金幣,然後賦予它同樣的面額,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政府有錢打仗了。
於是,每當政府支出增加,只要再把十枚金幣變成十一枚,問題就解決了,如果還是不夠,就用八枚變成十枚,或用四枚變成八枚。自古以來有很多人想要嘗試把不同的物質混合再一起,然後經過加工後讓它變成黃金,當然從來就沒有人成功的發明能夠把別的物質變成黃金的魔法,黃金就是黃金。
後來,希臘人民因為長期習慣了使用面額做交易的便利性,卻忘記了重量才是金幣實質價值的賦予。而對於那些稍微比較敏感的人來說,很快就能夠察覺到手上的金幣被稀釋了(重量變輕了、色澤變了),所以察覺到這個變化的人會開始囤積高純度的金幣,只用被稀釋過的金幣來作交易;(這就是所謂的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ow),也就是所謂的劣幣逐良幣法則)。
接下來在人類的歷史當中,每一個偉大的國家、偉大的朝代,都不斷運用著不同的方式來稀釋貨幣。希臘、羅馬、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中國全都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的小國家了。甚至我們可以說在人類的歷史上,整個政府管理貨幣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詐欺和蒙騙的歷史。所以,不管是國王想要滿足個人欲望、國家的軍隊要打仗、還是要養龐大的政府雇員,稀釋貨幣一直是最直接、最省力、最不易被人民查覺的一種方式。其中心理念就是,將這些菁英統治集團的開支,用稀釋貨幣(QE量化寬鬆,也就帶來了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化為國家的債務,再用全民的生產力來買單。這,就是世界真正的遊戲規則。
節錄自《金融大騙局》(林育詩、葉佛和著,4/25各大書店博客來皆可選購)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