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一直舉債將禍延子孫?專欄作家:公共債務和信用卡欠債不能相提並論

鉅亨網編輯劉祥航 綜合外電


經濟緊縮已經成為眾多國家目前處理經濟問題的重要方針,這種做法的基本立論,把公共債務當成國家的信用卡負債,依這種觀念,如果一直使用國家信用卡,利息支出不斷增加,到最後國家終於難以負荷,最終走向破產一途。

聽起來頗有道理,對吧?不過《路透》專欄作家及《The American Prospect 》主編 Robert Kuttner 認為,這根本是種錯誤類比。


用信用卡支出對比國家債務,很有名的說法來自 Peter G. Peterson 基金會前主席  David Walker,他這麼比喻:「華盛頓的民主和共和兩黨,不斷向國家的信用卡要錢,包括減稅、增加支出,卻從不支付這些費用。」

但從 Kuttner 觀點,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一個重要的差別是,消費者向銀行借錢消費,並不像國家舉債,可以直接刺激經濟。赤字預算會有助於經濟成長,相對之下,就能夠減輕債務負擔。而在美國,聯準會也有能力購買公共債務,這些是個別消費者使用信用卡時,難以擁有的特權。

在經濟衰退之時,美國經濟依然有龐大的生產潛力處於閒置狀態。此時,如果給這些人一份工作,他們會將個人的購買力,拿來消費商品及服務,進而讓經濟的潛力能夠最大化地發揮。

相反地,如果放任經濟長期衰退,就浪費了這些閒置人力、工廠、建築、服務等等的價值,其價值可能達到上兆美元。

這種經濟崩盤的例子,像是 1929 年及 2008 年,很多資產的價值因此憑空蒸發,整體經濟自我調節完全失控。雇主不敢聘用足夠的工人,消費者擔心受怕不敢花錢,銀行手裡緊抱現金,但只敢借給有錢人,整體經濟還是只能卡在二檔。

此時政府開始借錢,當然不會像私人的信用卡借貸,公共借貸有助提升衰退時期的經濟表現。

Kuttner 指出,目前債務持續攀高,是因為經濟表現仍低於水準。要是借支能讓失業減少,經濟重回成長,就可以由更多的消費者及公司手中,徵到較多的稅。在健康的經濟發展中,公共債務占 GDP 的比例也就開始下降。(接下頁)

[NT:PAGE=$]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政府就大量借貸來作戰。在戰爭結束時,公共債務比例高達 GDP 的 120%,比現在的 72% 更高。但戰爭也意外成為經濟最大助力,GDP 在戰爭期間約升了 50%。

戰爭之後,債務帶來的繁榮推動戰後的高成長,Fed 維持低利率,讓政府避免利息支付,經濟成長速度遠快過債務,因此,到 1978 年,債務占 GDP 比降到約 27%。

看看現在的利息是多少,市場是否因擔憂公共債務,而提升了利率?

在疲軟的經濟中,私人部門沒有那麼多利潤用來投資,而政府也可以用低利率發售公債。投資人樂於以低於 2% 的利率購買 10 年期的公債,30 年期公債也低於 3%。如果投資人擔憂債務飆升,他們會要求更高的利率。

Kuttner 因此結論,由各方面看,政府負債和家庭信用卡支出是不同的,要是政府只想著緊縮財政,反而會讓現在的經濟狀況更糟。

Kuttner 強調,擔心一直欠債將禍延子孫的擔憂是不必要的,要是一直不創造就業機會,恐怕才會真正危害下一代。要真正注意的是私人債務,例如,政府減少資助大學的結果,是讓學生要更多舉債來念書,這些才會真正打擊人們的生活水準。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