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資金缺乏:中國創客“無米之炊”
鉅亨網新聞中心
李娜 王滋
一架形似外星飛船的圓頂小車呼嘯穿梭於人群,遇到障礙物后大喊“閃開閃開”,然后繞道而行,其“主人”程晨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機器人的名字叫“閃開”,不僅能夠在wifi環境下用自帶攝像頭進行實時監控,還能智能躲避障礙。
4月6日,深圳華僑城創意園的一角,聚集諸多像程晨這樣的年輕人,一起分享“DIY製造”的心得。出於對硬件的愛好,利用Arduino等開源技術為基礎的開源硬件、社區以及3D打印技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自己製造電子品。《連線》雜誌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將其稱之“創客”,並認為這波由互聯網推動的創新與創造的改變將成為“新工業革命得以發生的最后一塊拼圖”。
而現實是,即便有人已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年入百萬的夢想,但對於更多的創客來說,最大的難度,不是將想法變成現實的技術門檻,而是在資金奇缺的情況下如何將作品孵化成品,並使之成為一種生計。
“國內的風投沒有興趣,我們只能通過參加國外的孵化器曲線救國。”創客團隊Yeelink的創辦人姜兆寧如是說。
創客興起
2011年,程晨從原單位辭職,加入DF正式投身創客行業,DF是一家品硬件提供商。“DF其實在生環節上並不完整,我們只提供快速上手的開發模組,真正的多學科交叉必須要靠柴火這樣的創客空間,硬件人才與媒體人才、藝術人才交流合作,一起去完善一個品。”
柴火創客空間是國內創客的大本營,主要提供基本的原型開發設備如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電子開發設備、機械加工設備等,並組織創客聚會。這種圈子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創客製造品的門檻。
“目前我所接觸的創客靠一個品來賣錢維持生計的几乎沒有。”程晨對記者說,創客你不要把它神話,喜歡一些東西,有一個想法,實現它,你就是創客,抬得過高只會使創客這個概念越來越狹隘。
而與程晨不同,姜兆寧自稱“是個商人”,他既是創客也為創客們提供統一打包服務,如果對方願意的話,他還幫忙實現其品化,提供伺服器運營業務。在他看來,英美國家離製造業很遠,中國的創客能提供更便宜的硬件。
“傳統大公司進行硬件研發要一到兩年,這已經不適合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需求了。Yeelink的研發周期為1至2周,交付量一般不超過2個月。”姜兆寧說。
“製造”的新機會
互聯網能改變一切,也許下一個就是製造業?[NT:PAGE=$]
安德森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以製作“橡皮鴨子”為例,比較了規模生和定製生各自的優勢。傳統製造業生第一隻橡皮鴨子的成本或高達1萬美元,但之后製造的每一隻鴨子都會分攤這筆開支,等第100萬隻鴨子下線,每只鴨子的成本僅為很少的原料開銷。用3D打印機製作,第一隻鴨子只需花費20美元,但成本不會隨生增加而減少,所以做到第100萬隻時支出已大得驚人。他認為,數字製造在小批量生上勝出,更多的消費者和客戶可以選擇個性化的品,並且不用為高昂的手工製作費頭疼。
事實上,姜兆寧所做的一部分工作正是從那些規模化生的大客戶中搶走一部分生意。
他向記者展示了用一款手機APP調控的LED燈具Yeelight,無論是控制開關,還是調整燈光的色彩,都可以躺在床上用智能手機完成。而在去年,飛利浦也推出了類似的品,但姜兆寧所做的燈控品的價格僅為前者的五分之一。而在很多創客看來,這也正是“中國製造”的新機會。
姜兆寧說,在國內特別是深圳華強北這個地方,硬件原料的成本非常低,並且可以隨時找到所需的材料。依靠在分享這一模式,創客們在設計品時無需購置昂貴的機械,也不必煞費苦心地賣給企業,還可以隨時根據網上的意見作調整,賣給世界“任何一端”的客戶。
未受國內資本青睞
理想很豐滿,但對於國內的本土創客來說,尋找資金支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姜兆寧告訴記者,創業之初的資金基本靠自身籌備。目前,雖然Yeelink已經是圈內知名的硬件提供商和服務商,一年能接到百萬左右的訂單,但少有國內的風投公司主動與其聯繫。
而在國外,利用籌模式做起來的孵化器已經成功孵化了Makeblock和Pebble的kickstarter,從80%的獲籌項目都是科技類來看,硬件創業在國外已是一片藍海。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在中國創客商業化的市場條件還不充分。由於製作的開源性質,學習上手都比較簡單,一個前期投入了大量精力和金錢的項目在分享之后,別人很容易就可以複製加工,成本卻大大減少。推廣方面,目前3D打印的商業應用主要形式是在淘寶或網站接訂單,為客戶製作工藝品、人像等服務,並未出現大批量的製造訂單。
這也讓很多投資機構直言暫時“看不到”這種商業模式的未來。
盡管如此,程晨還是決定把目光放長遠些,勇於踏出第一步,先成為創客、擴大這個群體的基數,孵化項目在此基數上自然能水到渠成。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