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英國鐵娘子與世長辭 歐洲依舊不喜柴契爾財政政策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2013-04-10 22:00
前英國首相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夫人本周一與世長辭的消息傳開後,許多英國民眾表示,柴契爾改變了英國,推動私有化,鬆綁管制,並鼓舞同胞的企業家精神。可是,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卻從未在歐洲大陸找到沃土,縱然爆發金融危機,縱然很多歐洲國家經濟困頓的局面類似1970年代的英國,歐洲大陸依然不喜歡柴契爾主義。
當年她質疑「歐洲超大國」(European superstate)理念與歐元,如今看來似乎是正確的,這是她卸任四分之一個世紀後的事情了。她在回憶錄中精準預測,德國害怕通貨膨脹的後果,會帶來低經濟成長政策,如此會惡化歐元區許多疲弱經濟體的問題,這些國家不能再依靠貶值來解決問題了。
柴契爾在1980年代向英國開的藥方─相信市場力量、以短期財政緊縮政策換來長期經濟繁榮、質疑福利國家的財政與社會成本─預示著許多政策,這些政策,德國與歐洲政府官員也推薦給南歐國家,儘管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是錯誤的建議。
可是,這些國家,甚至受創最嚴重的南歐國家,卻很少有人展現政治力量或政治意志,來制服根深蒂固的力量─工會、國有企業、政治菁英─當前危機蔓延,缺乏解決方案。
柴契爾遺緒難以磨滅的是,她成功改造英國,從未令歐洲大陸跟這個難相處、在海外的兄弟走得近一點。不過,她依然是英國保守派推崇的對象,在相信自由市場與資本主義能夠帶來經濟繁榮的人眼中,她就是典範,資本主義的能力是社會主義再分配所達不到的境界。
柴契爾過世的消息公布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英國首相David Cameron均推崇柴契爾的貢獻,稱她是「偉大的領導人,偉大的首相,偉大的英國人」。Cameron表示,正處於休會期的英國國會,本周三舉行特別會議,追悼柴契爾夫人。
英國首相辦公室指出,為尊重柴契爾生前意願,不會為她舉行國葬規格的葬禮,但舉行軍葬禮。下周三將在聖保祿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舉行葬禮。政府官員並未做其他說明,僅表示葬禮規格類似黛安娜王妃。黛安娜王妃1997年在巴黎發生車禍不幸往生。(接下頁)
上次英國首相能享有類似葬禮規格的是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這表明在英國社會大眾的認知裡,柴契爾是歷史性人物,甚至許多她的追隨者周一說,或許柴契爾是英國和平年代最偉大的領袖。
柴契爾是英國第一位女性首相,自1979年上任,執政11年。在許多英國民眾的印象中,她是主導性人物,卻也充滿爭議,她對英國社會帶來深遠影響,並且她對國家在自由社會中該扮演何種角色,其政治思維散播到英國之外的國家。
她跟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共同界定現代保守主義,柴契爾宣導資本主義所具有的拯救力量,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主導全球的力量,加速共產政權垮台。她也提倡市場力量,闡明社會契約。
即便到她去世那天,從賽普勒斯到希臘,從葡萄牙到美國,依然有政壇領袖、評論者和普羅大眾在討論涉及她的遺緒的政策,經常爭辯到面紅耳赤。這些反對意見持續在英國上演。如今Cameron正實施嚴厲財政緊縮政策。
柴契爾除了改變英國社會以外,她也捍衛自身觀點,英國是世界強權之一,英國的利益與影響力獨立於27國歐盟之外。為了回應法國帶動的歐洲整合,她在國會宣示「No!No!No!」,她認為英國與美國是「特殊關係」(special relationship),不是跟歐洲,並以此呈現英國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Cameron也持這類觀點。
自從她在1990年退出政壇後,英國始終遵守她懷疑歐洲的論點。英國並未簽署許多重要整合機制─歐元、取消邊境檢查的申根公約。屈服於黨內強大的柴契爾信徒歐元質疑論者,Cameron已承諾將針對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歐盟舉行公投,最晚會在2017年舉行公投。
歐洲推動限制銀行業者的紅利,他也顯得猶豫不決,他反對課徵歐洲金融交易稅。這些措施都犯了英國保守黨與金融業的大忌。
Cameron周一向保守黨員表示,柴契爾不僅僅是帶領英國而已,「她是拯救了英國!」
不過,哀悼活動後,隨之而來的卻是尖酸刻薄的言論,許多人認為她是破壞性人物,她打破了英國戰後經濟和社會結構,留給英國更多分裂,更多自私,更多怨恨。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