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無助情勢改善 評論:施密特訪問朝鮮,失敗的行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1-11 08:24


特約評論員 安替

美國前墨西哥州長理查德森和谷歌執行委員會主席施密特,不顧美國國務院反對,執意在1月7日以人道代表團的名義訪問朝鮮首都平壤,1月10日下午返回北京,並沒有像人期待的那樣帶出被朝鮮當局扣押的美籍韓人裴俊虎。施密特成為訪問朝鮮的最著名商業人士,而他的朝鮮之行,也被視作谷歌一次失敗的外交嘗試。


1月2日媒體透露可能的施密特之行后,第二天美國國務院就明確表示此行無助於局勢的改善。朝鮮無視國際反對,於去年12月12日違反聯合國有關決議發射火箭,目前和各大國關係處於僵持狀態。在此之前,裴俊虎於11月3日在羅先市被朝鮮當局以“從事反朝行動”罪名關押,12月21日,瑞典外交官受美國政府委託見到了他。至今美國政府還沒有公佈拯救方案。國務院之所以不贊成施密特之行原因是,這樣的做法等於把裴俊虎當交換人質,即便能換回自己的公民,但也會造成破壞國際社會對朝壓力的后果。

但他們連這個“即使”也沒做到,甚至都沒看到裴俊虎。在北京首都機場,施密特向新聞界通告了訪問詳情。他們見了政府官員、科學院的研究員和學生,他警告朝鮮當局,如果不改變目前只有極少數人擁有互聯網和手機的狀況,不讓2400萬朝鮮民接觸這全世界早已普及的技術,朝鮮會更加落后於整個世界。由於朝鮮並不對外開放,所以各國記者都習慣在北京機場等待從朝鮮訪問歸來的外交官談訪朝感想,不過這大概是第一次一個跨國公司高管在這種場合發表這樣的外交宣言。什麼時候,谷歌開始有自己的“外交部長”了?

谷歌目前市值是2425億美元,如果和各國的國內生總值對比(參照2011年世界銀行數字),谷歌相當於排名48位的丹麥,真所謂“富可敵國”。和其他富可敵國的跨國企業不同,谷歌等互聯網大公司在全球擁有數十億的用戶,因而他們的影響力,也實際達到了G20國家的水平。

其實,最早美國一些學者在2010年提出谷歌、臉書(Facebook)等互聯網公司也需要外交政策,最原始的概念,還來自谷歌自身的“不做惡”原則和現實國際市場的衝突。2010年1月12日,谷歌宣佈即將退出中國市場,突顯了這種衝突的后果。而臉書的“實名制”,也和很多國家的政治社會現實相衝突,推行艱難。這些都成為世界媒體報導的焦點,但這兩個公司,對媒體發言的角色由公關主管和法律主管擔當,而這些公司官僚機構人員,完全不能承擔這樣的重任,給人一種公司在躲避的感覺。

從總裁職位上退下的施密特,充當谷歌實際上“外交部長”的角色,也很符合邏輯。與施密特同行的,還有公司內智庫“Google Ideas”80后主任科恩(Jared Cohen)。科恩在2010年加盟谷歌之前,曾是美國國務院官員,也是希拉莉著名《21世紀網絡治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可以想見,科恩是這次谷歌朝鮮外交的始作俑者。

施密特和科恩的本意可能是通過訪問朝鮮,敦促最封閉的國家也逐步接受互聯網的開放性,這從長遠和本質上會對谷歌的數字帝國和全球市場有利。但既然做外交,就會有政治后果。從外交專業角度上看,谷歌此行不但無效、業餘,而且還會讓朝鮮當局生不需要嚴肅對待國際壓力的幻覺。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