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旅行者1號遭遇深空“海嘯波”:穿越星際空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2-18 10:25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8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自2012年以來,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已經在星際空間經歷3次“海嘯波”的衝擊,其中最新的一次發生在今年年初,數據顯示這一輪“海嘯波”目前仍在向外擴散,而這也是研究人員迄今觀測到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星際衝擊波。


美國艾瓦大學物理學教授唐·加內特(Don Gurnett)表示:“大多數人一般會認為星際空間介質應當是平靜而安寧的。但看起來那裏存在的衝擊波現象似乎要比我們原先設想的更多。”加內特本周一(12月15日)在舊金山召開的美國地球物理學聯盟會議上介紹了他們獲得的最新數據情況。

當太陽發生日冕物質拋射(CME)時,大量帶有磁場的等離子體物質就會離開太陽表面並向外高速擴散,形成“海嘯波”,這會生一種壓力。而當這些物質一頭撞上星際等離子體介質——也就是位於恆星之間的空間中存在的帶電粒子時,就會形成衝擊波並造成等離子體的擾動。

加州理工學院的旅行者飛船項目科學家愛德華·斯通(Ed Stone)表示:“這種海嘯波造成外部空間的離子化氣體發生共振,生‘音樂’一般的效果——就像敲響的鐘。”

這是旅行者1號飛船經歷的第三次衝擊波事件。第一次經歷這樣的衝擊波事件是在2012年的10月份至11月份之間,第二次是在2013年4月至5月之間,當時探測到周圍環境中的等離子體濃度甚至高過第一次。而旅行者1號最新一次經歷衝擊波事件是在今年的2月份,而截止到11月份的數據,此次衝擊波還在持續,而在此期間,旅行者1號飛船已經向外飛行了超過2.5億英裏(約合4億公里)。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萊納德·布拉加(Leonard Burlaga)對這些最新的磁場數據進行了分析,他表示:“這一令人矚目的事件引出了新的問題,將會引發對星際空間介質中衝擊波的本質開展研究。”目前研究人員還不清楚這一持續時間異常長的衝擊波事件的具體意義,他們也不清楚這一衝擊波傳播的速度有多快以及這片受影響區域的寬度究竟有多少。

2013年遭遇的第二次“海嘯波”事件讓科學家們確認旅行者1號飛船已經離開日球層——即由太陽風作用下形成,將所有行星以及太陽本身包含在內的巨大氣泡狀結構。旅行者1號飛船正在穿越的區域存在頻率更高,密度也更大的等離子體“環帶”介質,其密度相比此前的測量結果要高出40倍之多。根據這些測量數據可以判定,旅行者1號飛船已經抵達此前從未有探測器涉足的空間區域:恆星際空間。

斯通表示:“隨旅行者號飛船越飛越遠,等離子體的密度也相應變得越來越高。這究竟是由於星際空間介質的密度較高,因此隨旅行者號飛船逐漸遠離日球層,其所經歷的空間介質密度也相應上升,還是這是衝擊波本身具有的性質?對於這一問題我們目前還無法回答。”

加內特是旅行者號飛船等離子體波探測設備首席科學家,他預計這一衝擊波將會繼續向外傳播到更加外側的空間之中,甚至認為它最終將會傳播到兩倍於旅行者1號飛船目前與太陽之間距離的遙遠區域。

旅行者1號與它的姊妹飛船——旅行者2號先后於1977年發射升空,前后相隔僅16天。這兩艘飛船先后飛越木星和土星,隨后旅行者2號飛船還考察了天王星以及海王星。盡管編號是2號,但旅行者2號的發射時間實際上要早於旅行者1號,目前它已經成為連續工作時間最長的空間探測器,研究人員預計它也將在未來數年內開始抵達星際空間。(晨風)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