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兩岸對話智慧硬體:雙方有什麼合作機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8-23 09:01

兩岸對話智慧硬體:雙方有什麼合作機會?

taiwan1

從半導體到智慧手機,再到如今的智慧硬體熱潮,台灣和大陸都可以說是相關產業的重要參與者。由於在現階段,兩岸都湧現出了一批智慧硬體的創業者,所以在 PingWest SYNC 2014 台北論壇上,我們就邀請了相關嘉賓一起思考兩岸智慧硬體彼此合作與競爭上的可能性。

在這場名為《兩岸智慧硬體生態的合作與競爭》圓桌討論上,PingWest 邀請到了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副組長楊瑞臨和聯想之星的投資總監 Saman Farid 一起來討論這個議題。下文為經過編輯的圓桌討論實錄。

楊方儒(主持人):在未來一到兩年,對我們在座的創業者來說,有哪些智慧硬體的趨勢和商機是非常重要的?

Saman Farid:我現在在大陸做一些網路相關的投資,而智慧硬體是我非常看重的趨勢之一。如果從具體趨勢方面說的話,我們的看法是智慧硬體現在基本上呈現出兩端分佈的趨勢。一方面是一些比較細分的、有價值的產品;比如說一些和健康相關的產品,血糖監測等等。這些產品的受眾人群雖然有些小,但給人們提供的價值很大。此外,另一方面又有一些非常泛、非常廣的智慧硬體產品,它們對我們生活實際帶來的價值不是很大,剛才幾位也提到了,比如這些智慧手環用三個月可能就不想要了。這些產品沒有提供太大的價值。所以現在我們想的就是怎樣讓智慧硬體從兩端往中間走,既能提供足夠的價值,又能有足夠的需求。這是我們在努力尋找和跟創業者探討的。

楊瑞臨:工研院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現在大概有 150 個產業研究的團隊。我想講幾個剛才人們沒有提到的事情,在我們看來物聯網會是很大的轉變。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沒辦法深入的掌握未來物聯網真正的核心會是誰。看起來不見得是 Google,也不見得是蘋果。

簡單來說,在智慧手機這個生態系統裡,大概也就 Google 和蘋果這兩大陣營。很多廠商,包括高通、英特爾等都覺得真正賺錢的是蘋果和 Google,所以它們也希望能做一個 OS。在一些細分領域,比如你在家裡用到的平臺和你在工廠裡面用的平臺可能就是不一樣的,所以未來在某個垂直領域應該會有對應的關鍵廠商,而不會是蘋果和 Google 的大一統。無論是成立創業公司還是做產品,瞭解一下對應領域未來大概的關鍵廠商是誰還是很有必要的。

現在智慧手機的從業者都想占的第一個物聯網領域就是智慧家居,但半導體業者也在想著類似的事情。像英特爾就牽頭成立的 OIC 智慧家居標準聯盟,高通也牽頭成立的 AllSeen 聯盟。在智慧家居領域,英特爾、高通這樣的廠商並不希望智慧手機可以操控一切。它們希望某些東西可以從智慧手機中抽離,在先前的 OS 之上拓展出新平臺,它們再去邀請開發者專門為它們開發一些東西。這就是全球半導體廠商在做的事情。所以,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半導體廠商不甘心只做半導體,它們正在把自己的觸角延伸到過去蘋果、Google 想做的一些事情上。

上面只是智慧家居,製造工廠又不一樣了。未來也許我們會看到有人拿過去 Google 和蘋果成功的經驗,做一些轉換,進入到工廠、醫院等更多的地方。我覺得物聯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到時候不見得會是智慧手機先行。簡單來說就是整個生態系統會有很大的變化,而且不是大一統的形態,每一個垂直領域都會有不同的玩家。鑒於物聯網這兩年之內不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如果有興趣的創業者還是蠻有機會的。

楊方儒:兩岸的高科技產業,不管是之前的半導體還是現在的智慧手機,都曾經有比較激烈的競爭。那麼在智慧硬體這個行業當中,將來兩岸有沒有可能發展出一些比較良性,比較健康的競爭關係呢?

Saman Farid:其實我覺得這不是兩岸之間的情況,大陸這種公司之間的挖角也很激烈,台灣也一樣。作為一個創業型公司,物理位置正顯得越來越不重要。行業競爭肯定也是越來越兇猛。由於大家都在搶用戶的關注點,所以我個人覺得用哪一類技術並不重要,只要能解決用戶的痛點,你有機會改變技術、改變後臺。對創業團隊來說,後臺的東西變得越來越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競爭在客戶這邊,而不是在人才、硬體這邊。企業的核心還應該放在產品解決使用者痛點的程度上。

楊瑞臨:簡單說我覺得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之前我也在想兩岸有沒有可以合作的事情,費了很大力氣之後,總算是發覺到物聯網領域還是有一點的。比如來說,物聯網領域不同的場所其實並不需要 iOS 那樣一個如此強大的 OS,不同場所完全可以有一些小的平臺,而這其中就蘊含著兩岸合作的機會。現在大家都還是 4G 的網路環境,其實以後 5G 的環境全球都還在探索之中,這一部分兩岸是有機會可以握手的。

有人曾經問我,未來台灣在物聯網的某些場所有沒有可能會有自己的 CPU、平臺、OS 等等。我說台灣大概會很難,但兩岸如果合作也許就有一些機會,讓我們可以和美國稍微平起平坐。其實華人文化以及華人習慣的應用和美國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這一塊兩岸可能可以坐下來,做一些技術的研發,應該還有些機會。

楊方儒:最後一個問題,在智慧硬體大潮下,不管是創業公司、創業者,還是大公司裡智慧硬體的團隊。以 VC 或者工研院產業參與者的立場看,能不能多給大家一些指引、建議呢?

Saman Farid:這個問題比較廣,每個團隊需求都不同,所以很難給出一個普適性的建議。不過我覺得大部分智慧硬體這方面的創業團隊不會具備所有需要的能力,比如說把模具、設計做的都非常好,這不太現實。但是呢,網路人的代表性思維之一就是快速反覆運算,理解用戶的痛點,給客戶驚喜的解決方案。所以創業團隊核心的競爭力應該表現在這些方面。具體到大陸和台灣的來說,這兩個地方還好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台灣要開放很多,對新模式、新技術接觸要多的多。現在大陸一些創業團隊和美國比的話還要一兩年的速度才能跟得上,所以這是台灣一個可以發揮的優勢和機會。我們每年都會讓大量大陸優秀創業公司的 CEO 來我們這裡培訓,讓他們看到全球領先的技術和思維方式的機會,而台灣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楊瑞臨:過去這一兩年,台灣政府辦過很多的大賽,同時也花了很多的資源希望把台灣的創業環境帶起來。很多大公司都知道創新不誕生會在它們的體系裡面,所以像中華電信、聯發科、HTC 等都會通過一些贊助商、平臺、聯盟的方式來吸取創業團隊的精華。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完全可以更好的去利用這些來自政府和大企業的資源。

(本文由 Pingewst 授權轉載)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