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鰓類生物神技:收集其他動物毒素為己所用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海洋中,生活許多色絢麗的動物,海蛞蝓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們通常所的“海蛞蝓”,其實是海洋中多種已經消失或退化的腹足類動物的泛稱,最常見的是各種裸鰓類(nudibranch)和海兔。
有一些裸鰓類物種以劇毒的僧帽水母(實際上是一個包含水螅體和水母體的群落)為食,並將僧帽水母觸手上的刺細胞或毒素吸收到自己身上,作為防禦掠食者的武器。換句話,它們竊取了獵物身上已經演化得十分成熟的武器為己所用。
作為腹足動物的成員,裸鰓類在演化過程中做出了折中的選擇,即放棄了需要耗費大量能量和資源的外殼,轉而採用了更為經濟的防禦方式。許多物種既能蜇刺掠食者,體表上又涂滿了毒素。相比長出外殼,這種技能節省了許多能量。
目前,科學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裸鰓類吸收其他動物刺細胞和毒素的機制。我們所知的,是有些裸鰓類取食海綿,有些取食珊瑚,還有一些以水母為食,然后將獵物用於防禦的刺細胞或化學物質吸收到自己的消化系統,再輸送到體表皮膚上的小囊中。如果有什麼動物搞不清楚狀況,敢於過去攻擊它們的話,毫無疑問將后悔莫及。
裸鰓目中許多種類有曼妙的舞姿和五彩斑斕的艷妝,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動物的色明亮、多彩、狂野,令其他動物避而遠之。有一些沒有毒性的動物,如扁蟲和海參幼體等,也會模擬裸鰓類動物的色,從而嚇退掠食者。
裸鰓類中最令人驚嘆的成員或許就是所謂的“西班牙披肩”(學名:Flabellina iodinea)了。這種嬌小的動物長有華麗的露鰓。與所有裸鰓類一樣,它們很少利用視覺來尋找食物,而是通過化學物質。而且與大多數裸鰓類不同,西班牙披肩常常離開海底,進入水體中活動。另一物種,西班牙舞姬(學名:Hexabranchus sanguineus)也是如此,但形體動作卻相當豐富。
西班牙披肩常常攻擊僧帽水母。僧帽水母並非水母,而是由數以千計的個體組成的群落。借助一個充滿氣體的腔室,僧帽水母常常漂浮在海水錶面。西班牙披肩以一種非常奇特的方式接近僧帽水母。它們實際上是倒掛,利用水的張力在海面下方爬行,接近僧帽水母並取食其觸手。僧帽水母又稱“葡萄牙戰艦”,以毒素強烈著稱,而在吸收了僧帽水母的刺細胞之后,西班牙披肩變得更加危險。它們收集、濃縮了這些刺細胞,對魚類和其他掠食者來,觸碰一下所承受的毒性和痛苦變得更加劇烈。
你或許會問,裸鰓類動物在進行這種“竊取”行為時,為什麼能不被蜇刺或毒死呢?其實,它們也會輕微受傷,但已經演化出了應對的方法。有些物種具有黏液,有些則在體內長有硬塊,都可以抵禦刺細胞和毒素的攻擊。有意思的是,另一種以水母為食的動物,翻車魨,也同樣利用黏液來保護自己。
裸鰓類並沒有像人類一樣的牙齒,跟鯊魚或其他魚類也不一樣。它們幫助進食的器官是齒舌,就像是一條長滿了數千顆微小牙齒的傳送帶(摸起來感覺或許就像貓的舌頭或砂紙)。當找到食物,比如海綿或珊瑚蟲等,它們就會把齒舌伸出來,刮食一番。
還有一些裸鰓類是以藻類為食,並能將藻類的葉綠體吸收過來,儲存在自己的皮膚上。它們的體表呈亮綠色,很可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當然,它們是否能將葉綠素的能量化為己用,目前並沒有定論。
裸鰓類不僅在成體時美麗異常,它們的卵也堪稱海中最為絢麗的風景之一。裸鰓類能下數千枚卵,這些卵以波浪狀環繞成碗狀,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色彩。事實上,這些別具一格的卵絲帶不僅幫助生物學家尋找到了裸鰓類,而且幫助鑒定出了下這些卵的物種。不過,在卵絲帶附近並不一定會找到卵的裸鰓類個體。裸鰓類為雌雄同體,它們會聯體、成串地交配,即最前一個的雌性器官與第二個的雄性器官交合,而第二個的雌性器官又與第三個的雄性器官交合,就這麼一個挨一個聯下去。
裸鰓類並不只是以外形吸引人的注意,它們或許還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十分重要的醫學進展。除了吸收刺細胞和毒素之外,裸鰓類有時還會對化學物質的分子結構進行細微的“修正”,從而生全新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中,許多具有抗菌的效果。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來自裸鰓類的某種化合物會成為拯救你生命的靈丹妙藥。(任天)
- 川普關稅新政引波動 用主動式投資度過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