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民粹性民族主義的危害:不可避免使國家衰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2-03 08:41


中國民粹性民族主義的危害:不可避免使國家衰落
中國民粹性民族主義的危害:不可避免使國家衰落

鄭永年撰文指出,在一些民族主義群體中,存在著一種“泛道德化”的不正常傾向。一些人總以為自己的是愛國的,而愛國的就是道德的。只要是愛國的,什么樣的手段都不重要,包括欺騙,為了愛國的欺騙也是道德的。因此,一些人並不了解西方,但他們任意曲解西方,希望激起人們對西方的憎恨。一些廣受歡迎的所謂的民族主義公共知識分子,實際上並沒有資格充當公共知識分子,因為他們並沒有足夠的有關西方的知識。在沒有成為一個好的知識分子之前,是很難成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在民族國家時代,不管人們喜歡與否,民族主義無處不在。自近代以來,民族主義精神始終反映在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民族主義(尤其是愛國主義),也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美德。但同時,民族主義也不時地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近代以來各國之間的戰爭,無一不和民族主義有關,尤其是德國和日本的民族主義。也正因為如此,自從其產生的第一天起,民族主義便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歌頌,有人詛咒。今天,隨著地緣政治的變遷,民族主義重新抬頭和復興,對國際和平和民族國家的統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民族主義也再一次成為人們不得不關心的重大議題。

民族主義不可避免。只要這個世界是由主權國家所組成,民族主義就不會離開人們而遠去。因此,一個現實的選擇是構造一種比較理性的民族主義,避免各種非理性的民族主義,尤其是那些建立在民粹之上的民族主義。這也正是今天的中國所面臨的巨大政治挑戰。這種挑戰既發生在國家意識形態的宏觀層面,也發生在社會心理的微觀層面。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精神,就是通過把自己融合進世界而崛起和強大。當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的時候,他表達了其民族主義精神,這種民族主義精神就是要通過改革開放,追求國家的強大。鄧小平實現了他的民族主義精神,因為正是他的改革開放政策,引導中國走到了今天,在短短30來年的時間里,從一個貧窮的國家轉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但近年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2008年以來,西方長期處於危機之中。中國本身沒有危機,也有效地防范了金融危機擴展到中國。在很多年里,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不過,在同一過程中,西方和中國之間的各種沖撞也表現出來。從前西方經濟好的時候,信心十足,並沒有感覺到崛起中的中國真能“威脅”到西方。但是,深陷危機的西方,開始對自己信心不足,認為中國的崛起已經對西方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這種被中國“威脅”的感覺,促成西方做出各種有悖於中國利益的事情。這種外在的變化,無疑為中國新一波民族主義的崛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此外,很多內部因素,例如社會所出現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傳統意識形態的衰落、民族精神的萎靡不振等等,也是民族主義的內部驅動力。

今天中國的民族主義主要表現為幾種力量。第一,傳統比較左的力量。傳統左派對西方的批評或者憎恨,主要是出於意識形態的考量。他們強調傳統意識形態的“純潔性”,一旦涉及到西方的東西,便恐懼起來,很害怕西方會改變中國的一切。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左派一直對之抱懷疑態度,經常對改革開放發難。盡管中國通過和世界體系的融合變得更強大了,但這個事實並沒有改變他們對西方的看法和敵視。人們可以把這一力量稱之為原教旨主義者。在任何國家,都會存在這種敵視其他國家的力量。

第二,保守主義力量。無論何地,保守主義力量都是強調“國家利益”的,他們並不相信任何超越“國家利益”的東西的存在。中國的“國家利益”既包括硬力量如經濟力量,也包括軟力量如文明和文化。對保守主義來說,民族主義代表的是中國國家利益的軟力量,因此只要是民族的,也就是產生在中國的,就是好的。很自然,他們很抵制西方的文化“侵入”,提倡用“民族的”來對抗“西方的”。

第三,憤青式民族主義。很多“憤青”沒有經歷過改革開放前貧窮落后的中國,成長在富裕的時代。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成長過程也剛好是國家的強大過程。對他們來說,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大並非難事。他們為國家的發展而感到驕傲。同時,他們也目睹了近年來西方的衰落。因此,他們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感覺,甚至是自我欺騙的感覺,那就是,“西方衰落了,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了”。

工具性的民族主義

第四,民族主義的利益相關者。這個群體非常龐大,出現在各個領域,包括意識形態、戰略、文化、文學(包括網絡文學)等等。“利益相關者”意味著通過使用民族主義,他們可以獲得具體的利益,例如得到更高的地位或者更多的經濟利益。對這個群體來說,民族主義不是一種信仰、意識形態和文化,只是一種獲取其他利益的工具。簡單地說,就是用“國家利益”的名義來追求個人的利益。對這個群體來說,他們需要一個外部的“敵人”,即使沒有,也要把之塑造出來,因為通過這個“敵人”,可以追求到自己的利益。例如,他們往往通過夸大來自西方的威脅,包括軍事戰略、意識形態、文化等等。他們在把社會嚇住了的同時,也獲得了自己的利益。

所有這些民族主義力量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過分“自信”。對一些人來說,是自然的自信,對另一些人來說,“自信”只是“自卑”的另一種表達。自信很重要,不過,如果過分自信,或者假裝自信,就會出現“義和團式”的自信。如果這樣,民族主義就會走向愚昧。

在知識群體中,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所呈現出來的民族主義,既是對國內自由派的回應,也是對西方那些同樣愚昧的、專事攻擊中國的人的回應。這里是兩種錯誤的邏輯所致。中國自由派一向傾心於西方的民主自由。對他們來說,中國病了,西方沒有病;中國要醫治好自己的病,必須用西方的藥方。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相信,中國可以成為西方那樣的國家。這一群體的思維,從近代到當代從來就沒有缺失過。

民族主義者的邏輯剛好和自由主義的相反。在他們看來,西方病了,中國沒有病。這個群體的公共知識分子,因此列舉了西方的種種病症。當然,有些病症的確是存在的,而有些病症便是他們自己想象出來的,並不符合西方的實際。

客觀地說,這兩群人都是有問題的。自由派的民主自由觀往往來自西方的教科書,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沒有在西方生活的實際經驗,他們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好,對國家、民族和人民沒有任何信心。民族主義者的邏輯也不能成立。一個人不能通過論證別人生病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身體是健康的。別人的確生病了,這不能證明你自己沒有病。別人生病了,你自己也可能有病,甚至是更嚴重的病。用證明別人生病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健康,那只是愚昧,最後會害了自己。

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在一些民族主義群體中,存在著一種“泛道德化”的不正常傾向。一些人總以為自己的是愛國的,而愛國的就是道德的。只要是愛國的,什么樣的手段都不重要,包括欺騙,為了愛國的欺騙也是道德的。因此,一些人並不了解西方,但他們任意曲解西方,希望激起人們對西方的憎恨。一些廣受歡迎的所謂的民族主義公共知識分子,實際上並沒有資格充當公共知識分子,因為他們並沒有足夠的有關西方的知識。在沒有成為一個好的知識分子之前,是很難成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

這種民粹性民族主義,最終不可避免使得國家走向衰落。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任何一種孤立而純潔的文化。即使是傳統文化,也是在不同文化溝通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更是如此。

現代主權國家並不是封閉國家。強大的國家都要善於學習外國的經驗,同時也不能盲目地學。所以,各國需要批判性地學習外國經驗。不存在一個不變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是在演進過程之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歷史從來就不會有終結點。學習他國的最優實踐,同時避免他國的沉痛教訓,是進步的動力,也是塑造一個更好的制度的前提。這里的結論就是,人們可以批評他國,但不可拒絕學習他國,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新的時代,既需要人們對民族的自信,也需要保持虛心的學習態度。這就要求塑造新型的理性民族主義精神。從這個視角看,人們應當花大力氣糾正目前日漸盛行的民粹性民族主義。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發動新一輪向其他國家學習的浪潮。文明的進步都是在開放狀態下取得的。在全球化時代,誰最終能贏得國家間競爭的勝利,並不取決於誰最民族主義,而是誰最開放。今天的中國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制度建設,這需要更大的開放,向其他國家學習他們的制度細節,尤其是技術層面的制度細節。這里沒有那么高調的意識形態,而只有人類發展出來的、用於解決人類各種問題的制度技術。這些正是中國的制度建設所需要的。

一句話,盲目的民族主義會走向封閉,封閉會走向落后,走向衰落。這既是世界歷史的經驗,也是中國本身的歷史的經驗。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