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 長虹掘金智能制造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智慧時代,工廠的核心價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智慧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更強調個性和客製化,家電企業長虹的實踐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借鑒。
在長虹旗下模塑公司塑料四廠,占地2萬余平方米的工廠里只有數十臺機床在自行運轉,機床前沒有一個工人。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資訊化的應用,長虹以資訊化為支撐搭建起智慧化系統管理平臺,使機器、設備、零件之間可以通訊,生產流程中每個環節的數據因此可以實時流通並在后端平臺實現交匯,整個生產過程可以自檢測、自驅動、自優化。
另外,在智慧化模式下,研發、生產和銷售等可以實現協同,例如研發部門的變化會實時在生產環節反映出來,生產系統則根據參數的更新及時進行調整。工廠運行時的數據參數、生產環境等都會通過后臺反映出來,而人則以此為依據對工廠進行把控,硬體自動化加軟件資訊化使工廠真正實現了“無人化運作”。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認為:數字化生產為制造商提供了至關重要的靈活性,並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網絡化生產系統利用數據流對生產進行控制和優化,使小批次制造和客製生產成為可能。由此,它可讓制造公司更具靈活性,從而更好地對市場需求做出響應。目前,長虹的電視工廠用資訊化手段跟蹤,從加工、物流、傳輸、檢測全都實現自動化,這里可同時生產八款電視,5.5秒鐘下線一臺電視,更好地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產業發展的中心從企業轉移到用戶,制造的概念早已超越了工廠生產本身,一直延伸到前端的研發和后端的銷售環節。因此,制造業轉型要從兩個維度突破,一方面通過資訊化建設使制造由原來僵硬的、靜態的、為特定產品設置的流水線生產,向更加靈活、動態的、為個性化訂單設置的柔性生產過渡;另一方面要打造開放式的平臺,讓用戶、供應商等從前期研發階段就參與進來,因為任何一款“爆品”的誕生都是這些環節並聯協同運作的結果,傳統的串聯流程已不能滿足用戶快速迭代的個性化體驗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長虹的智慧戰略更值得深思。目前,長虹搭建起智慧研發、智慧制造、智慧交易三大平臺來重構制造體系,通過以用戶為導向的資訊化建設,打破了用戶、分供方及企業之間的界限,無人工廠和大數據的及早版面使大規模個性化客製成為可能。據悉,長虹從2009年就開始著手改革整體生產線版面,將原本孤立的用戶需求分析、市場預測、生產計劃等環節的數據流打通,實現了智慧生產。
通過以用戶全流程個性化體驗為中心重塑制造體系,長虹大大增加了生產靈活性,縮短了產品的上市時間,不斷通過產品迭代持續創新用戶體驗。例如,長虹chiq(啟客)系列產品已具備客製化制造能力,通過chiq產品的預約訂購平臺,用戶不僅可以選擇chiq電視的開機畫面,還可以根據需求對chiq空調的8大場景模式進行自由組合和搭配。
根據日前座談會上的指導思想,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必須著眼提質增效,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打造升級版。聚焦到傳統產業就是要“挖潛開荒”,推動高階化、低碳化、智慧化改造,促進“老樹發新芽”。目前,長虹以個性化客製為主線、以產品模塊化設計為基礎,通過生產資訊化系統改造、自動化設備改造、供應鏈整合優化等實現了前后端制造高度協同,打造專業化的智慧制造平臺,正是對這一理念的實踐。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