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伊波拉藥無利可圖 大藥廠拒研發 生命何價?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8-11 13:00
伊波拉病毒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西非伊波拉病毒來勢洶洶,過去半年已造成近千人死亡,引發恐慌。距離伊波拉首次大爆發已近40年,考慮當今醫學昌明,難以想像仍未研發出相關藥物。事實上,研製伊波拉藥物的最大障礙不在科技而在商業,伊波拉患者遠少過其他疫症,藥企無利可圖,甚至難以收回科研成本,使大藥廠缺乏動力推進研究,並再次掀起「生命何價」的討論。
香港《文匯報》報導,雖然現今大藥廠盈利動輒以億美元計,但背後亦背負著昂貴研藥成本。一家藥廠斥巨資研發出新藥後,還得經過冗長測試程序和註冊手續,少說也要等接近10年時間。而藥廠不僅要承擔其間的沉重開支,還得承受新產品可能難產的風險。同時,每款藥物的專利權均設有時限,亦限制了藥廠獲利的機會。
伊波拉令全球聞之色變,但若對比瘧疾或是癌症,患者人數可謂小巫見大巫。《福布斯》雜誌曾以伊波拉歷年發病率推算,假設特效藥的專利限期為10年,藥廠如果想收回成本,每名患者醫療費最少要100萬美元(約775萬港元)。這數字估計美國政府也難以補貼,遑論經濟能力差一大截的非洲政府,因此大藥廠都對這盤蝕本生意避之則吉。
不過,大藥廠的「毒藥」卻是小藥廠的「蜜糖」。美國德州大學醫學系教授蓋斯伯特指出,小藥廠主要依賴政府資助,毋須太考慮成本,加上這是爭取商譽的難得機會,為小藥廠增添額外動力。兩名美國伊波拉患者正接受的試驗性藥物,正是來自一家名不見經傳、只有9名職員的小公司。
缺乏商業利益,意味著伊波拉藥物難以吸引自由市場注意,但如果全部由政府出錢資助研藥,又會衍生出「是否用得其所」的問題。雖然人命無分貴賤,但有意見卻認為,相比投放金錢研發伊波拉藥物,相同金額投放到治療肺結核或瘧疾等同樣肆虐非洲的惡疾上,可能可以挽救更多生命。
當然,這並不代表人們應該對伊波拉病毒袖手旁觀。目前由學者或小藥廠在政府資助下研發新藥,獲得初步成果後,交由大藥廠改良、測試及量產的營運模式,相信仍將繼續下去。只是即使科學家找出能對抗伊波拉的完美藥物,要鼓勵藥廠為它註冊及推出市面並非易事。
但仍有其他問題存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日前才同意進行人體試藥,目前僅2名美國白人醫護人員接受試驗藥物的治療,有人批評做法不公,有人則反指若非洲黑人患者服藥後死亡,會被渲染為「美國藥廠把黑人當作白老鼠」,這引起誰應先被救的道德爭議。
2名美國患者服用Mapp藥廠生產的藥物「ZMapp」,情況正好轉,藥廠指2人所屬志願組織得知藥物消息後要求試藥,配藥決定沒偏袒,華府表示當有更多藥物時,會分派給病人測試。
肯尼亞人權分子基艾認為美國的做法不公平,直言「非洲人的生命價值較低」。「無國界醫生」公共衛生專家斯普雷徹表示:「分配藥物不公,或會令非洲人更不信任西醫。」但他認為藥物若有效,可增加當地人對西醫的信賴及提升求醫動力。 (接下頁)
[NT:PAGE=$]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表示,賴比瑞亞及奈及利亞已要求美國供藥,不過美方預計數月內只可生產數百劑藥,其他仍在試驗的藥物,包括日前獲批人體試驗的加拿大藥廠Tekmira藥物「TKM-Ebola」,數量同樣有限。
全球目光聚焦伊波拉病毒,但其實伊波拉死亡人數遠低於過去一世紀的主要流行病。有醫療專家擔心外界會因太過關注伊波拉,忽略其他影響更廣泛的疾病,而這些疾病都需要政府和國際機構投入更多資源應對。
今次西非爆發迄今最大規模的伊波拉疫情,確診和疑似病例逾千,但這與常見的瘧疾、登革熱等傳染病相比,規模要小得多。1918年至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奪去4000萬人的性命;2009年至2010年的甲型H1N1流感(俗稱豬流感)導致全球1.85萬人喪生;每年流感死亡人數介乎25萬至50萬人之間。
伊波拉肆虐西非,即使仍未有非洲以外國家出現確診個案,全球依然人心惶惶。專家指出,普羅大眾對伊波拉病毒認識不深,在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下,可能引發難以解釋的驚恐,猶如「心魔」,對抗疫弊多於利。
全球媒體報道的圖片盡是全副保護裝備的醫護人員或是患者遺體,一知半解的人容易受影響,甚至把小說或電影情節套入現實,害怕伊波拉最終蔓延全球,令人類滅亡。
科幻小說作家夸姆門指出,相比2003年疫情更嚴重的沙士(SARS),人們對伊波拉的恐懼明顯更深,可能與症狀有關,例如伊波拉會引致內出血及吐血,有網民將此詮釋為「患者死前器官會腐爛至血肉模糊」。美國公共健康計劃主管阿爾卡布形容情況就像數十年前的麻瘋病,兩者同樣是傳染性有限的疾病,只是人們的恐懼蓋過了事實。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