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行業“錢”景誘人 各路資本競相逐鹿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1-20 08:29
每經記者 曾劍 發自成都
時值年末,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但此刻的鋰電池行業卻迎來一絲暖意。由於新能源汽車業的興起,鋰電池行業也被人們普遍看好。
但從行業發展的歷史來看,這樣的看好之聲不止一次出現,事后證明僅僅是部分人的一廂情願。此次行業是否能真正轉好,目前還不敢斷言。
事實上,無論哪個行業的興衰,資本無疑都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近期行業的併購后,為您呈現一幅鋰電池行業當前的資本“生相”。
內部整合暗潮湧動/
在2014年第二屆中國鋰電新能源業國際高峰論壇上,賽迪顧問投資事業部總經理吳輝發表演講稱,“2014年~2015年鋰電池行業將現投資高潮。”他認為,不管是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投資的頻率和額度將會越來越大。根據判斷,今明兩年是動力電池投資高峰期,今年上半年電池能比較吃緊,如比亞迪由於新能源汽車訂單飆升,電池已出現能不足現象。所以行業未來的投資肯定有較大幅度增長,這一塊會給動力電池的設備和電子材料企業帶來非常好的機會。
吳輝表示,今年以來,鋰電池行業的併購規模已經超過百億元,記者統計后發現此言非虛。
實際上,鋰電行業的整合早已暗流湧動。如西部資源增發36億元併購五洲龍及收購重慶恆通部分股權(遭證監會否決);天齊鋰業擬通過子公司以7.56億元收購銀河鋰業國際100%股權,佈局碳酸鋰品,與此同時,公司還以3.11億競得扎布耶鋰業20%股權……
對於鋰電業併購潮的出現,中金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高兵在論壇上表示,據中金公司測算,相關上市公司主要市值區間是40億~70億元。A股中,整個鋰電行業打包放在一起不到1000億市值,相比海外公司差距很大,中國的局面是小而散。但是中國企業在全球業鏈中迅速崛起,有效承接了電池材料、電芯以及部分新能源汽車環節的業轉移。鑒於此,中國必將湧現大市值的新能源業鏈企業。
記者注意到,從上述的併購情況來看,發生在上市公司行業內的併購佔據大部分。與會的某知名鋰電行業研究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表示,這是緣於上市公司融資及併購退出較為方便,而PE等資本必須考慮退出的時間成本。
鉛酸電池被動轉型/
那麼,傳統的鉛酸電池對待鋰電池又是怎樣的態度?在與山東奧宇電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祥輝的交談中記者得知,出於對鋰電池行業的看好,包括公司在內的部分山東鉛酸電池生企業,已經在近兩年佈局了鋰電池生。公開資料顯示,天能、超威等龍頭企業在前些年便走出了這一步。在此次會議上,經營傳統鉛蓄電池的猛獅科技董事長陳樂伍也向外界透露,公司正在佈局18650電池 (鋰離子電池的鼻祖)。
盡管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機會,但鉛酸電池企業的轉型無疑要面對巨大壓力,業內人士反映:“目前大部分鉛酸電池生商多為中小企業,如果要轉型生鋰電池,一是原有的設備都要淘汰和換掉,二是沒有積累鋰電池的生技術。”
孟祥輝表示,鉛酸電池技術和鋰電池技術實際上是相通的,只不過是易學難精。公司依據原有的技術儲備,加上外部引進,從技術上來講,轉型鋰電池業並沒有問題。
這些中小型鉛酸電池企業轉型背后,或許還有國家對電池行業愈加嚴格的環保要求。在近期舉行的第三屆全國鉛蓄電池新技術研討會上,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高延敏表示,截至目前,有132家鉛酸電池企業申請環保核查,共有46家企業通過環保核查。對於到2015年底核查結束仍不能通過環保核查的企業,高延敏明確表示將予以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有可能遭淘汰”的重壓之下,傳統企業在轉型過程中依舊小心翼翼。究其緣由,猛獅科技董事長陳樂伍的話或許具有代表性。他在鋰電高峰論壇上表示:“我們也認可鋰電池是電池發展的未來,所以過去一年多,我們首先是熟悉一下鋰電池,然后找一些好的合作伙伴,看大家有沒有可能在新能源領域,不管是動力還是儲能方面,找一些合作的機會。但鉛酸電池不可能突然消亡,鋰電池也不可能突然爆發到一統天下。還是要跟市場走,兩種品會有一定互補性,畢竟它的性價比各方面有差異,可以把它當成差異化品。”
孟祥輝也承認,由於受制於鋰電池成本和需求等因素,公司此類品是不盈利的。目前只能分兩步走,暫時不能放棄鉛酸電池主業。整個行業都在等待真正的需求爆發。當前,中小型企業只有尋求對品價格相對不明顯的行業比如軍工、高鐵實現銷售突破。
外部資本陸續進場/
談到投資,自然少不了PE之類的風險投資公司。消息面上,今年6月,比亞迪和著名投資公司中科招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實施新能源汽車“三基”工程,即設立新能源汽車業基地、建設充電網絡和服務基地、振興中國新能源汽車業。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中設立業基金的不在少數,許多公司希望通過併購擴充上市公司業鏈或者業務群。
中科招商新能源投資事業部總經理朱保華強調,中科招商對鋰電池行業的投資可分為兩方面進行。與比亞迪合作設立的是推廣基金,主要推廣充電樁、推動新能源汽車業的發展,將普通用戶使用新能源汽車的綜合成本降低,提升其購買慾望。另一方面,公司在投資這塊也會去併購相應的企業。
公開資料顯示,中科招商在2012年便出手近7億投資了江西江鋰科技,此后又以3226.67萬投資了吉安中科鋰能新材料等企業。朱保華透露,中科招商投資的是整個業鏈,在鋰電池行業的投資很多,並非只有這些。
朱保華在嘉賓互動環節中表態稱,併購市場在去年和今年都很火爆,公司在各地推廣業基金的時候,跟當地的公司合作,培育的企業很多以併購作為退出,所以併購在未來是我們主要考慮的退出渠道。當然,隨IPO開閘,這也是另外一個渠道。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外資也注意到了中國鋰電池業的投資機會。中國台灣躍馬資本基金管理人詹晉傑透露,包括他們在內的一些資本力量已經注意到了這個投資機會,對大陸鋰電池業的看好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一是龐大的鋰礦資源儲備,二是潛在巨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他透露,公司已經開始在二級市場上進行相關投資,包括購買股票等。
江西福能動力電池協同創新有限公司總經理譚誠表示,鋰電池企業要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必須依靠強大的資本力量。當前已經有不少風投與公司洽談。以前風投對利潤比較看中,目前來看,由於對業前景看好,他們更加關注企業的業規模,以及是否有完善的發展規劃等。
業內人士對行業投資模式的看法並不一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秘書長張江峰表示,鋰礦方面的整合暫時將告一段落;朱保華則認為,電池業、儲能業的需求大,這或許是行業未來的併購熱點;詹晉傑則看好鋰礦資源與電池材料的中間環節。
前述知名鋰電行業研究人士表示,未來鋰電池業鏈的投資重點應該是電解液和電池隔膜。這兩塊的毛利率較為可觀,技術含量大。雖然近年來許多企業也在加碼能,但實際上,其中一些生並沒有開工,很多企業只不過是對外宣稱投資了多少錢,買了地建了廠房。行業的有效能沒有想象中那麼誇張。
《《《
行業怪象
動力鋰電池之惑:能不足與過剩並存
每經記者 曾劍 發自成都
鋰電池行業可以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近日公開表示,2013年,我國動力鋰電池(包括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汽車)的銷售收入約為40億元,同比增長約30%。雖然行業整體表現搶眼,但具體到相應的企業身上,卻是冰火兩重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一些動力鋰電池企業宣稱品供不應求的同時,另一些企業卻面臨能過剩的窘境。
動力鋰電池量攀升
今年以來,國內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相關政策推動下,實現了快速增長。2014年上半年,我國共生電動汽車20692輛,銷售20477輛,比2013年同期分別增長2.3倍及2.2倍。
終端需求的快速增長也引發了上游動力鋰電池行業的發展。據業內此前估計,按照純電動汽車平均電池容量30KWh(KWh就是我們通常所的一度電)、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平均電池容量10KWh計算,上半年我國動力鋰電的需求量超過450MWh,全年將有望超過1200MWh。
事實上,實際的銷量可能更好。賽迪顧問投資事業部總經理吳輝在鋰電高峰論壇上表示,今年國內動力電池量將創新高。他了解了十幾家企業的情況后發現,2012年國內動力電池的量總額為900MWh,2014年上半年已經達到了1000MWh。
動力鋰電市場的快速增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這一領域,行業內企業數也從2008年的10家增長到2014年的超過100家。三星SDI和LG化學等國際巨頭紛紛追加數億美元投資增設鋰電工廠爭奪市場;比亞迪、天津力神和比克電池等市場先行者逐步突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國動力鋰電的生;萬向錢潮和瑞恆集團等也利用其資本優勢通過收購或聯合投資快速切入這一領域。
“未來,新能源汽車用鋰電池市場平均增長率在50%以上。”劉彥龍在鋰電高峰論壇表示。
仍有企業能不足
雖然動力鋰電池前景向好,但並非所有企業均能享受這場盛宴。據劉彥龍發布的數據顯示,天津力神2013年動力鋰電池的銷售收入為1.94億元,但公司去年的業績是虧損的;比克電池的處境也十分尷尬,根據公司2013年合併財務報表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86億美元,同期營收成本為2.02億美元,凈利潤虧損1.16億美元;而國內動力鋰電龍頭國軒高科的經營情況則相對較好,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達7.81億,凈利潤為2.19億,已經連續多年增長。
對於上述現象,劉彥龍表示,這些公司投資規模大成本高,能沒有很好的發揮,經營方面還是有一些問題。只有幾家做得好的,有長期合作對象的,才能拿到訂單。此外,很多企業的生生的電池規格很多,但市場真正需要的就那幾個規格,需求面較窄。猛獅科技董事長陳樂伍則認為:“可能是品結構方面的問題,動力電池銷量少訂單少,品沒有鋪開。還有可能是有些車廠不願意走磷酸鐵鋰路線。”
吳輝在會上表示,動力電池電芯“能不足”和“能過剩”並存。如沃特瑪就向其表示,公司沒有電池可賣,生已經開足了馬力;ATL整個2013年儲能有比較大的增長,儲能18MWH,動力到了100MWH,到第三季度,整個動力達到了60MWH;光宇的量也比較大,比亞迪主要是自給自足。
記者注意到,比亞迪在2014年半年報中透露,集團有很多訂單,但是量受電池能限制。資料顯示,比亞迪擁有1.6GWH鐵電池能 (惠州工廠),預計每月可滿足400台K9及1300台秦的電池需求。今年1~10月,秦累計銷售11175輛。根據公開報導,秦的銷量是供不應求,訂單累計上萬,但受電池能限制出不了貨。
“這是一種微妙的狀態。電池在車上應用,從檢測到真正的量,至少需要2~3年的時間。一些沒有大客戶,電池僅僅是在到處做實驗,或者連實驗都沒有做的企業,它們的能是嚴重過剩的。前期有比較好的實驗結果,或者在電池領域有好基礎的企業,它們的能確實不足。”吳輝表示。
對於專家們的闡述,江西福能動力電池協同創新有限公司總經理譚誠也表示認同:“有效能不足,訂單不足也是一部分原因。企業的技術研發需要貼近市場,需要做一些出口市場、高利潤軍工市場。”
《《《
公司樣本
猛獅科技董事長陳樂伍:新能源車預計后年量
每經實習記者 黃麗 發自成都
以各類鉛蓄電池品的研發、生和銷售為主營業務,主攻摩托車起動電池行業的猛獅科技,上市不到一年或便開始謀劃轉型新能源業。
猛獅科技董事長陳樂伍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轉型將“把更多新的增長點放在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這兩塊”,鉛蓄電池仍繼續做。他表示,新能源汽車是未來汽車業的趨勢,但“鉛蓄電池市場空間還很大,這兩種(鉛蓄電池和鋰電池)是並行的。”
對於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陳樂伍坦言投資需審慎,“新能源車領域投資巨大,首先商品定位要很明確,第二是投資的項目能確保技術。如果將來品的性價比沒有優勢的話,就不能冒險去投。因為這個領域隨便一投都是幾個億。”
轉型並非主營業務受困?
猛獅科技2013年先后通過收購子公司猛獅兆成和投資設立子公司猛獅新能源,正式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並於2013年底進行資重組。但公司2013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0.5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虧損1635萬元,下降140%。
對於業績突然“變臉”,陳樂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去年是比較特殊的一年,“因為前年增長太快,訂單太多,而公司能有限,沒有辦法完成訂單。”陳樂伍稱,公司推遲了交貨期,客戶當年沒有把品都賣掉,而是等到去年才賣。“前年的東西去年才賣,所以去年我們就沒有訂單,因為他(客戶)還有貨嘛。”
不過陳樂伍預計今年底公司能實現扭虧為盈,“今年應該是有兩三千萬的利潤。”猛獅科技2014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733萬元,凈利潤為-162萬元。公司對此表示,“2014年公司銷售已經基本恢復至2011~2012年的水平,隨后的四季度為公司銷售的傳統旺季,有望實現良好的增長勢頭,實現業績提升。”
盡管業績有所好轉,但公司仍堅定轉型。陳樂伍者表示,將來鉛電池的收入可能會在公司總收入的占比越來越小,最后甚至會把鉛電池撤出上市公司,把它賣掉。陳樂伍表示,轉型並非傳統業務增長受限。“全世界有三四千億的(鉛蓄電池)市場,我們國內就有一千多億元,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沒有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最終決定用哪種電池,還是取決於電池的性價比。在我看來鉛蓄電池和鋰電池是並行的,不可能誰代替掉誰。”
探路新能源汽車
堅定轉型背后,是陳樂伍對新能源汽車未來的對信心。“據專家稱,到2020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會到4億部,裏面哪怕只是10%是新能源汽車,一年做四千多萬部,也是天文數字。”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市場,他如是稱。繼2013年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后,猛獅科技一直在推動新業務的發展。今年8月底,猛獅科技與同濟汽車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簽署了 《新能源汽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發適合中國市場需求的電動汽車。目前電動汽車尚在研發中,計劃在明年推出新能源樣車。
“現在它(同濟汽研院)在幫我們開發,整個汽車的設計在他們那裏,汽車的定位、設計什麼都是他們給我們建議。”陳樂伍稱,明年的4月份在上海展出,后年有望量。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該電動車是鋰電動力型,四輪三座位,目標是在城鄉結合部,或者是中小城市,滿足現在開摩托車上班的人的需求。該車型時速最高為70公里/小時,“明年出車子模型,后年才量,售價35000元左右。”陳樂伍補充道。在儲能方面,陳樂伍透露,明年可能會有兩個月50兆左右的光伏的項目做。
新能源投資需審慎
不過,新能源領域動輒上億元的投資,讓“大刀闊斧”轉型的猛獅科技遭遇現金流考驗。
今年上半年,猛獅科技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解決財務困難。“2012年上市的時候,募投的錢才2億多,我們光募投項目就投了3億多了,把短期的錢拿去做長期投資,加之去年又虧損,所以公司資金比較緊張。因此我們這次定增就是補充流動資金。”陳樂伍稱。
據他透露,此次定增完成后,公司計劃將再定增10億用於發展新業務。“明年下半年想做一個募投項目,計劃募集10億元,公司會建一個鋰電池工廠,這是對新能源汽車和儲能有一個電池上的硬支撐,做這個(鋰電池)工廠計劃投入5億左右”。
對於去年底併購失敗,陳樂伍並不遺憾。對於新業務的投入,他認為需要審慎進行。“現在來提出做整車有點自不量力,因為公司太小了,我們會先從那些投入不要太大的,從建渠道、做運營開始,來干這個事情。”
在發展新能源業方面,陳樂伍認為首先要做到商品定位明確,其次要能確保有技術優勢,“將來做這個品的性價比要是有優勢的,如果沒有的話,你就不能冒險去投。因為這個隨便一投都是幾個億的。”
投資回報並不會立竿見影,陳樂伍稱公司會把能夠營利的項目先放進來,“該做到利潤該投多少錢,我們有一個計劃,不是盲目地只投資,導致所有項目都是投入期,都沒有收穫期那就很痛苦了,哪有那麼多錢?”
陳樂伍甚至表示,如果明年展出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評價不好,可能就是開發出來放在那裏不幹了,“我們不一定非得上很大的規模,這跟公司本身的實力不對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