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新興、前沿和發達市場的日益融合和巨大機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1-19 21:02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鄧普頓新興市場團隊執行主席Mark Mobius


目前對於如何歸類新興、前沿和已發展市場的企業,和它們如何納入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界限已不那麼清晰。我們堅信,不管新興、前沿和發達市場的股票是如何被歸類,在接下來幾年內,這些市場股票的界限將繼續匯聚,併投資者提供顯著的潛在機會。

目前對於如何歸類新興、前沿和已發展市場的企業,和它們如何納入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界限已經不那麼清晰。最近我們注意到,許多前沿市場股票(新興市場中較小型和欠發展的市場)的流動性和透明度增加了。我們遇到愈來愈多在已發展市場交易掛牌上市的企業,它們大部份的業務、銷售和盈利均來自新興或前沿市場。同時,我們亦留意到更多新興市場企業收購已發展市場的企業,成為真正的跨國公司。我們認為,合適的前沿甚至已發展市場股票可以為新興市場組合增添潛在價值。

市場的匯聚

我們近年對前沿市場特別感興趣,因為我們認為這些市場中不少具有良好的經濟增長潛力。政府的改革努力為前緣市場公司帶來盈利增長和重新估值的潛力。

有人不贊成投資前沿市場,因為其規模有限,流動性差。我們不認為這些問題在所有情況下都存在。前沿市場的整體市值在1.8萬億美元左右[1],每日成交額36億美元[2],我們認為是非常充分的投資機會。有不少的股票雖然在前沿市場內,但其市值和成交量卻和新興市場同行相近,例如在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亞的幾家銀行,阿根廷的一家電訊公司,以及中亞的一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此外要注意的是,在新興市場,印度等國的流動性提高意味,曾經被視為只適合特定較小型企業投資組合的股票,現在亦有足夠的成交量高被納入在更傳統的環球新興市場投資組合中。

制訂新興和前沿市場指數的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最近的行動,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們對市場匯聚的觀點。在2014年5月,MSCI把卡塔爾和阿聯酋從前沿市場升級為新興市場,反映這些市場的流動性和外資股東的權益有所改善[3]。這兩個國家當時占MSCI前沿市場指數整體市值有顯著的比重。MSCI也正在考慮把另外八個前沿市場納入更廣泛的MSCI指數系列。目前這八個國家中大部份規模仍很小,但其中沙地阿拉伯具有較大的市值,約6000億美元[4],可以與墨西哥和南非相提並論。我們相信,沙地阿拉伯近期宣佈讓外國投資者直接參與市場,大大增加了未來幾年內沙地阿拉伯被納入更廣泛的MSCI指數的可能性。

可投資的新興市場開放邊界

不過對我們來,新興和前沿市場的範圍遠遠超出了傳統基準指數的框框,我們在所有我們認為有潛力的發展中國家尋找估值吸引人的股票。視乎歸類所使用的指標,各個市場的界限不總是那麼明顯。例如,一個指數供貨商把韓國歸為新興市場,另一個則把韓國歸為已發展市場。在2013年,希臘從MSCI已發展市場的行列下滑到新興市場,雖然希臘的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了世界銀行的“高收入”門坎,許多公司在已發展市場經營業務[5]。也許希臘和其他已發展市場相比,在許多層面上落后,但我們也可以它不具備許多新興市場普遍擁有的特性,包括具吸引力的增長潛力、年輕的人口和政府債務占GDP的適中水平。雖然我們歡迎希臘作為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並在那裏尋求潛在的機會,對我們來希臘難以歸類,屬於灰色地帶。

發掘新興市場的潛能

有時一個國家可能沒有證券交易所、充足的流動性和足夠的股東保障,來支持直接投資,但可以通過已發展市場交易所上市的企業涉足一些在新興市場和前沿市場經商的企業,投資這個國家的增長潛力和消費群。這種性質的投資可以讓投資者投資於如格魯吉亞、莫桑比克和土庫曼等國家的增長。例如,我們可能投資於一家位於美國或英國並在當地上市,但從海外獲得大部分利潤的消費品公司,例如像之前提到的那幾個國家。

此外,一些已發展市場的公司,其中有一些家喻戶曉的名字,它們的地理市場焦點有所變化,讓它們成為新興市場股。由於投資者不在乎指數的限制,我們認為新興市場的投資組合值得考慮這些股票。

我們堅信,不管它們是如何被歸類,在接下來幾年內,新興、前沿和發達市場股票的界限將繼續匯聚,併投資者提供顯著的潛在機會。

Copyright © 2014。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版權所有。

本文之發行人為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亞洲)有限公司。本文只提供一般性數據,其內容顯示本行在刊登日期之見解。文內所提及的證券只作參考用途,並非購買、出售或持有任何證券的建議。

投資組合不一定在任何時期內持有所述股票。本文的意見可因應情況修改而不作另行通知。本行對文中所載之推測不會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本行亦不會就閣下使用本文或本文之任何數據、推測或意見而引致閣下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責。本文並未為香港證監會所審。

[1] 來源:彭博社。數據以2014年8月29日為準。

[2] 來源:同上

[3] 來源:《MSCI證券指數2014年5月指數評估》。MSCI對在此轉載的任何MSCI資料不作任何擔保,並有權不承擔任何責任。數據不可再分發或使用。MSCI並未准備或核審該報告。過往表現並不預示未來的表現。指數是不受托管的。投資者不能直接投資指數。

[4] 彭博社。數據以2014年8月29日為準。

[5] 世界銀行發展指標©2014年世界銀行集團,版權所有。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