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賣掉房子進城 若遇到金融危機中國怎么辦?
鉅亨網新聞中心
讓農民賣掉房子進城留好后路了嗎?
農民把房子盤掉了進城,如果遇到金融危機再退潮怎么辦,這也是決策層擔心的問題。但是,現在的農村實際上有很多空房子,就是沒人有退回去。只要能交易,總可以找到辦法住下來。從物理空間上看,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認為,我們時常思考,經濟困難的人是不是就應該退回農村去。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我們在成都研究的時候,當地開始搞三個集中,農村人到中心村住,或者到城鎮住,耕地向種田大戶集中,工業項目向工業區集中。這三個集中是從沿海學過去的,到底哪里學回去的?最近在上海調查,看到最早或者最早之一是上海搞起來的。
這是在上海的嘉定區,離現在很有名的汽車城不遠的一個農村社區,是2004年做的政策,2005年開始實施的第一期項目。叫農民拿宅基地來置換居住,當時就這么一個說法。1128戶人家,因為農民原來每家有宅基地,集中起來住以后一共騰出來977畝土地,然后用了當初的514畝建成了一個新的小區,這個小區是有2862套房,每戶人家通過置換有2.6套房,34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
這個小區投資哪里來呢?就是用原來宅基地977畝減去514畝,剩下的結余的485畝當中向市場拍出來472畝土地,當時的地價還不像后來那么高,而且它是上海的遠郊,靠近太倉。所以,每畝賣到70萬、90萬,一共兩次,拍地價新修的房,農民用宅基地換到這個新的房去,這個房全部是商品性的,全部是可以隨著市價變動增值,然后也可以合法轉讓。
回到地票的問題,農民把房子盤掉了進城,如果遇到金融危機再退潮怎么辦,這也是決策層擔心的問題。但是,現在的農村實際上有很多空房子,就是沒人有退回去。只要能交易,總可以找到辦法住下來。從物理空間上看,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
我們時常思考,經濟困難的人是不是就應該退回農村去。農村是經濟不穩定的蓄水池,沒有經過經驗檢驗。其實困難的時候,城里的辦法還多一些,人都聚到一起,辦法就會多了。
當然,總有人會退回去,如果土地、房產是可以交易的,因為每家都分到過,家庭之間可以轉手,問題也可以解決。
筆者在云南看到一戶門口掛著三個門牌號,我說怎么有三個門牌,他說鄰居兩家都被我買來了。所以,總的來說不會有問題。再有問題就不是靠房屋本身來解決,應該有低保政策,有兜底,社會安全網,城鄉一體化來建設,疊加的政策來保障。
再回到戶籍,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從成都的改革來看,到最後也麻煩。想放開但城鎮居民不能去買,地震以后震垮了很多房,中央和省每戶就補兩萬塊錢,要求三年回到永久性建筑。
當地就形成了聯建的模式,城里人出錢,農村人出宅基地,蓋小一點兒、好一點的農村救災房,蓋完以后城里人如果相中,可以成你的鄉村,叫什么都可以。
可是聯建城鎮居民怎么可以在宅基地上蓋房?看看都江堰朋友的辦法,他們兩家談好簽一個三方合同,我跟你談好跟我聯建,你出錢我出地,利益都算清楚,然后把生產隊長找來,把我省下來的半幅宅基地退給集體,集體再租給那家,把兩方變成三方合同,就變成不是買賣宅基地了。
城鎮居民不是直接買我的地,在生產隊長那買一塊建設用地,那塊建設用地已經沒人住了,因為地震震垮了,用這種辦法繞。
這個辦法畢竟很麻煩,后來成都就想了一個辦法,進行戶籍制度改革。整個成都市一千萬人口,500萬農村和500萬城鎮,以后沒有農村戶口、城市戶口,只有成都戶口。就變成成都居民買成都居民的物業,不違背中央已有的條例。
后來北京反映戶籍問題是中央的事權,不能隨便宣布省會城市沒有城鄉戶口差別。但實際上天天在發生,因為當地有聯建政策。
當然,聯建政策到地震救災結束以后就結束了,但還有掛鉤政策。中國的事情有一些限制性條例,但是又開了很多先行先試的實驗區,還有擦邊活動,還有房契這種模式,只要不去找政府,有招有辦法,啥問題都能解決,幾條路都開著,來適應這么一個變化時期。
城鄉之間現在的流動,不是關起門來就關住,一個東西流動,人口一動,相應的其他資源都要動。
所以,我們的判斷阻擋是不住的,擋就是讓它拐彎拐的多一點,法外的部分更加豐富多彩一點兒,如此而已。只要有經濟需要就是擋不住的。
當然我們希望不要拐來拐去,中國人都挺忙的,整天拐來拐去,兩方合同為什么要簽成三方合同?那就要通過正規的制度變遷,相應的政策、法律,看看能不能實施調節,讓民間適合經濟需要的活動順暢的進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