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評論:美國股市該跌25%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財經撰稿人克萊門茨(Jonathan Clements)在MarketWatch撰文,指出從企業利潤和估值情況看,當前美國市場股價過高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上只有下跌25%,才能讓股價回復到有吸引力的水平。
以下即克萊門茨的評論文章全文:
10月上旬,大盤開始動蕩的時候,我曾經非常希望美國股市的價格能跌到富有吸引力的水平。然而,事實讓我失望了,股價迅速反彈,2009年3月以來喧鬧不已的牛市還是沒有結束的意思 — 盡管現在的整體水位已是當初的三倍之高了。
漫長的漲勢已經為我的投資組合創造了一個奇跡,但是當前的高價位同時無疑也意味未來的低回報。除非你將來都不打算再買進任何股票,不然的話,面對眼下的市場行情,你的感覺必然是很複雜的。
想想看,未來的年頭中,無論是新攢下的錢,還是獲得的股息或投資組合其他部分創造的資金,你多半還是要投入股市的。如果你可以選擇,你會願意要2009年時的價格,還是現在的價格?
事實是,我發現對於美股未來十年的前景,我們都很難樂觀起來了。細起來,股市的回報一般是由三個成分組成的,即股息收益率、企業盈利增長,及我們給予這些盈利的估值,即市盈率。
股息收益率倒沒什麼大問題,標準普爾500指數目前是2%,可是另外兩個回報組成部分,麻煩就大了。
利潤增長速度
在截至今年年中的十年時間當中,標普500企業的每股盈利增長速度是年平均6.3%,明顯領先於國內生總值(計入通貨膨脹)的3.6%。可是,我們卻有三條非常重要的理由,足以讓我們相信盈利增長速度未來十年要遲緩得多。
首先,企業盈利近期的增長主要是利潤提升的物。具體來,從2004年年中到2014年年中,企業稅后利潤相對於國內生總值的比例從7.9%一路增長到了10.6%。如果沒有這一進展,標普500企業的盈利的增長就將落后於國內生總值了。
我們姑且假設利潤相對於國內生總值的比例依然能夠保持10.6%,而不是回落到7.9%,可即便如此,我們也難言樂觀,因為這也意味企業利潤不能再以超越經濟的速度增長了。
很自然地,我們從這裏就過渡到了第二條理由 — 經濟增長可能會令人失望。過去五十年當中,美國經濟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后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大約是3%,大致是一半歸功於適齡就業人口的增長,一半歸功於生率的提升。可是眼下,勞動力的增長速度已大為減緩,新加入者的規模只是堪堪能夠抵消不斷退休的嬰兒潮世代而已。勞工統計局估計,在截至2022年的十年當中,民用勞動力的年平均擴張速度將只有0.5%,而截至2012年的十年內是0.7%,截至2002年的十年內是1.2%。
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許多美國家庭還依然無法隨意支出,因為很多人沒有工作,很多人的工作不充分,很多人都背負沉重的債務 … 這些毫無疑問也會抑制經濟的增長。
第三個值得擔心之處在於,過去十年間,企業回購的股票數量几乎和他們發行的數量相當。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情況,恐怕很難持久。歷史角度來,伴隨新企業上市和現有企業增發新股,股東們在全國企業利潤中的權益是以每年2個百分點的速度遞減的。
估值
我們就樂觀一點,姑且假設未來十年當中,稅后企業利潤還是能夠相當於國內生總值的10.6%,而且名義國內生總值和利潤都能夠以5%的年速增長 — 因為企業還是在以與發行同步到速度回購股票。在這種前提之下,如果估值方面不發生任何變化,股市每年都漲幅將是5%。
可是,這個“如果”是非常值得推敲的。在這方面,有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周期調整市盈率,即將股價與根據通貨膨脹調整過的近十年盈利進行比較。這一市盈率指標過去五十年的長期平均水平是19.6,一百年的水平是16.6。
可是,如果從1990年算起,則這個讀數就變成了25.3 — 現在大致也是這個水平。從樂觀主義的立場出發,我們可以,這種高估值已存在了很長的時間,意味這已成為了“新常態”,股市應該不會再有大幅度下跌。
可是,就算如此又怎樣呢?將每年5%的股價漲幅和2%的股息收益率加起來,我們未來十年的預期年回報率也只有7%,還得減掉估計在2%左右的通貨膨脹率 — 再次強調,這還是在假設當前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樂觀判斷之下得出的結論。
我真心希望:股價能夠下跌25%。這樣,市場的估值就會變得合理得多,我們將來遭遇意外麻煩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而且真是那樣的話,我非常堅信,我的下次股市採購行動將收穫到靠譜的長期回報。(子衿)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