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就業率改善的背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7-30 09:42
蘇安
日本厚生勞動省在7月29日公佈了今年6月的有效求人倍率,季節調整后為1.10倍,維持了連續19個月的改善趨勢,是1992年6月以來的新高。同日日本總務省發布的完全失業率為3.7%,比上月略有惡化,但日本政府解釋這是由於新近加入求職隊伍的人數上揚造成的。有效求人倍率的上揚一方面可以理解為求職者更加容易找到工作,反過來對於企業而言是招工難的體現,通常是經濟景氣度較高時的一個體現。
和美國等發達國家不同,日本長期以來失業率就在發達國家裏屬於最低水平,所以傳統上就業對日本政府而言直接的民意壓力(選舉)並不是那麼強。但是對於安倍政府和本屆日本央行而言,這個指標卻一直非常重要。因為這種勞動市場的壓迫感對於實現其標榜的通脹目標有重要意義,勞動市場的供需緊張引發持續的名義工資上揚,帶動服務業更廣泛的價格上升,最終推動消費者物價的上漲,這是黑田東彥心裏盤算已久的最優情景。
實際上近期日本媒體的確也在報導一些支持日本央行上述構思的現象,今年春季不少大企業響應案倍的呼籲提高了基礎工資水平,今年夏季的獎金水平也出現上揚,而且最近餐飲和建設工地等行業出現了由於需要吸引年輕人就業而提升工資水平的實際例子。看起來情形整體上都對日本央行和日本政府有利,但在這個節骨眼上,日本央行首腦在對通脹率的表現上卻出現了微妙的變化。當初自信滿滿的黑田給市場的印象是日本的通脹率將在其史無前例的QQE推動下一路直奔2%,但現在突然語氣轉弱稱CPI將在1%前后逡巡一段時間。
這背后一個重要的事實正是勞動市場的動向可能遠不如當初預想的那麼單純,實際上不少宏觀統計指標均顯示,日本勞動者的名義收入並非媒體報導的那麼強勁。比如今年第一季度日本企業的工資成本(不含金融保險業)為40.2萬億日元,同比下降2.8%,安倍經濟學高舉高打一年后,這個指標還是連續9個季度減少。同樣口徑下的勞動分配率也從2009年第一季度后一路下滑,今年1季度時隔41年跌破70%大關,雖然市場廣泛預計第二季度將有所回升,但由於2013財年日本企業出現歷史性的業績增長,目前這些指標的低迷依然讓市場人士對巨大的落差抱警惕的態度。
很顯然,日元貶值帶來的刺激效果,在工資環節基本看不到值得讓人興奮的數據。現在日元貶值效果開始剝落,而日本央行期待的工資上揚邏輯卻不如人意。不但如此,市場還發現實際上日本的單位勞動成本依然處在下降趨勢裏,日本企業實際上通過業績聯動管理變動成本來達成更有彈性的勞動成本控制,這反映了在全球化生銷售的競爭環境下,日本企業依然保持謹慎的成本管理態勢,除非有更樂觀的需求預期出現,企業進一步放寬錢袋子可能性很低。
實際上原本日本央行設想的通脹目標的達成路徑和“通脹通縮都是貨幣現象”——通脹目標論者們深信不疑的傳統理念相去甚遠。黑田體制下的日本央行採用如此大規模的刺激政策本想暗度陳倉,但現在各種信息均表明這種願景要落地成為現實需要更好的運氣才能達成。至少按照目前的經濟狀況而言,要實現2%的通脹目標對於黑田東彥依舊是異常艱巨。(編輯 張立偉)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