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0年,企業贏利點在哪里?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金融界網站訊 矽亞投資第四屆經濟分析與預測財經年會於2014年10月30日在北京舉行。本屆年會的主題是“金融? 實體 風雨兼程30年”。金融界網站是此次年會特約財經門戶網站。
當中國經濟面臨日漸嚴峻的下行風險,當粗放增長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企業如何尋找中國經濟的下一個“房地產業”?如何借助資本的力量在經濟調整期自保,進而實現飛躍?此次年會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以下是文字實錄;
張志清(第一財經 副總監):
其實自從阿里上市之后,有一句話叫做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要讓夢想照進現實的途徑,對於我們企業家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途徑,通過市場、資本實現我們的夢想。當然我們現在也看到整個中國經濟處於三期疊加的狀況,也看到一些新經濟帶來了大的產業的大變革,其實沒有一個行業能夠逃避的。
在座嘉賓,在這樣大的宏觀經濟和產業革命的背景下面,我們的交易所,我們機構能夠為這樣的企業做一些什么呢?
劉云志(香港交易所 華東區代表):
雖然這個年會,每年只有一次,但是交流的話題非常深入和透徹。借這個機會我簡單闡述一下個人的觀點。
作為交易所來說,最大的功能還是融資的功能,我們知道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需要一定的平臺或者加速器,就是把未來的理想或者這樣一個目標能夠盡快的實現,可以提供其他的方式或者並購,或者是PE,但我們從交易所角度來講,上市應該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當然需要通過前期的重組或者是財務各方面做一些調整。
但我們認為登陸資本市場是非常好的機會,把你的股權架構做了一個調整,另外引進一些戰略機構投資者,最重要的是通過登陸,不管國內資本市場還是境外資本市場,都使你企業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如果做消費品,特別傳統行業,對產品行銷有非常大的提升。我們認為這個角度來講,到交易所進行融資上市是非常好的方式。
王煥然(深圳交易所 發行部經理):
感謝張總剛才分享的成果!企業這兩年,我們的經濟結構在發生很大的轉型,這兩年IPO不順暢,更加有助於這個經濟結構的轉型。傳統行業,下滑非常厲害。但我們在中關村(行情,問診),我們看到了中國創新型企業,在利用這個階段,上升的又特別快。因為資金不可能往傳統行業走,大家投科技創新、TMT。我們經濟結構轉型真的被逼出來了,這個過程當中說對企業有什么建議?
首先一個企業,對未來兩年要有明確的預期。TMT行業的泡沫已經出現,未來兩年應該沒有那么好。這時候要有充分的現金流在自己手里面。國內IPO現在這個情況,不能夠很明確的預期。我建議企業,有可能的話盡快把自己證券化。可以賣給上市公司或者用其他的方式,或者去香港也可以,但一定要盡快的把自己證券化,給自己找到穩定的靠山、現金流,這樣未來兩年才能活下來。
顧斌(上交所 上市發行總監):
實際上跟我們企業交流感受是一樣的,其實從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到現在,其實我們國家整個企業經歷了兩次沖擊。08年那一次沖擊,可能后面有四萬億的資金,可能一些企業覺得日子不是特別難過。但今年,去年到今年的調整,有一些企業確實開始難過了,而且經濟下滑的時候,主動轉型的企業,這一輪相對好過一點。
我們的感受,比如說舉一個例子,江浙企業,上一輪由於很多企業拿了不少資金,沒有主動調。珠三角企業,外貿沖擊非常大,但這一輪調整里面,反而整個珠三角的企業整個狀態比整個長三角企業要好。所以這個企業要把握住一個時機,該調整的時候要調整。怎么調整?
剛才張總也講了,要通過各個比較好的融資工具,把自己過冬的儲備準備好。我早上講了一些咱們並購的事情,但是有一個現象大家可以關注一下。雖然我們整個定向增發,包括企業融資,上半年到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增長。
但有一個現象,今年7月份開始到現在,66家上市公司提出的是什么方案呢?純粹補充流動資金,大概補充流動資金的總額有將近六百多億。這些企業,這66家公司意識到了,可能接下來的,明年或者說接下來幾個季度,可能企業經營不是很好,或者面臨資金壓力非常大,目前整個高的股價和高市盈率情況下面,開始主動融資了。這種情況下面已經做好準備了。明年的時候,這些手上有十億左右現金的企業,相對更從容一點。
從我們交易所或者資本市場角度來說,我們能夠給企業提供的平臺,第一我們把我們融資效率提高。剛才上午也講,注冊制改革等。還有我們要更多的創造投資工具。可能我們今天論壇里面幾位嘉賓已經講了很多的股權融資,其實我們還應該更注重債權融資。
跟大家講一個情況,我們證監會系統,包括我們兩個交易所在做一個工作,我們把現有品種,公司債,上市公司發的公司債準備擴容,擴容到非上市企業也可以發公司債。去年開始到現在做了一年多了,可能近期很快也會,如果順利的話,盡快的把這個規則公布出來。
對咱們有一些企業,夠不到上市條件的企業,需要融資怎么辦?通過發公司債。我們現在兩個交易所,2012年6月開始推出了中小企業私募債,這個受眾相對的要求跟銀行抵押貸款的方式相近一點,不是純信用債,在發行過程當中規模目前不是很大,我們基本上每年發行大概一百二三十單,募集資金在兩百多億,每年交易量也不是很大,兩三百億的交易量,無法滿足這么多中小企業的需求的。現在把債權市場也做大。在兩個交易所,我們都有一個股權和債權並重的情況下面,選擇融資工具多樣化,除了債券、股票,今年也推出優先股,還有其他的,包括我們上市公司的重組管理辦法里面推出了,用可轉債等等其他的一些多的投資工具。
張志清:徐先生您對債權融資是怎么看的?
Toby Xu( 普華永道合伙人):
一般情況下面,如果你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特別在一些比較便利的市場,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可以股權、債權,在這些融資過程當中最主要看公司自己的需求,每個老板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多的老板如果不希望太多的稀釋自己股份的話,會選擇一定的債權融資。當股權價值,公開市場,股權價值很高的時候,可能會選擇股權融資。這個當中任何一個市場怎樣把所有的產品,這些融資的方式都可以比較便利的提供給你在你這里上市的這些公司,這個我覺得還是比較關鍵的。
所以也是我剛才想談的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市場可以更多的市場行為,在股價比較低的時候,可以選擇債權融資。在股價高的時候可以選擇股權融資,而且是以公司自己的意愿作為一個決定的因素,那么在企業,從融資方面,對生存可能就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自己的感覺,同整個的,很多市場,實際上最關鍵的是這個市場有多便利,企業作為融資平臺有多便利。
張志清(第一財經 副總監):看企業具體情況來定。
Toby Xu(普華永道合伙人):我覺得是。
張志清(第一財經 副總監):韓總,您怎么來看現在企業融資的情況?
韓斌(方達律師事務所資本 市場總監):
律師角度來看企業融資的情況,當然這個話題投行來講會更適合,但是從我的角度來說,我之前因為也擔任劉總的職務,我之前也在港交所擔任華東地區代表,對整個香港市場也相應的比較熟悉。
接著您說的話題,徐總做了一些補充。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說,一個很好的現象,咱們房地產企業,大家知道房地產企業從很早開始在國內A股市場基本上絕緣了,上不了市,甚至后期二級市場的再融資一度被停止。有很多房地產企業說尋求到海外上市,這個路再難,也要去。
最近幾年經常看到房地產企業到香港,只有五倍、六倍的市盈率,跌破凈資產等等,各種現象。但是房地產還是趨之若鶩。今年下半年的年末之前最大的IPO預期就是萬達要到香港,之前萬科等等通過B轉H,通過借殼等等,各種形式。這些房地產企業到香港以后,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房地產企業,剛剛上市完成,一個月之后、兩個月之后馬上開始進行發債。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看到,上市,我們要獲得融資的平臺。我們也繼續徐總說的,我們上市一定要超越IPO的市盈率那么一個狹窄的事業。香港市場有各種各樣,是一個國際化、多元化,非常市場化的市場。所以有很多這樣一些融資工具供我們使用。
去年萬科在香港發的一筆美元債,利率低到2.7%,這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個資金如果從海外拿到境內,你是不是可以閉著眼睛可以賺錢了。當然不是套利,為了企業的發展。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在最近幾年也是迅速的發展壯大,現在香港離岸人民幣存量資金超過萬億,香港人民幣產品也在不斷豐富,包括人民幣房地產的投資信托基金,人民幣的股票,人民幣的債券,點心債等等。
總的來講,我們要解決這樣一個資金的來源,首先我們要把自己打造一個上市公司的平臺,我們在座的各位,如果我們符合上市的條件,要盡快的,抵御剛才張總說的,未來金融危機的到來,我們盡早把自己的平臺打造得更加強硬。
張志清(第一財經 副總監):馮總,您是否也覺得企業已經進入一個對資金需求渴望的情況?
馮震宇(申銀萬國投行部 總經理):
應該說我們券商還是服務機構,現在我們也在為企業做一些思考。應該說這個前30年,改革開放30年,我們是短缺經濟,粗放式發展,低成本,向海外出口,作為中國的制造基地。現在來看,整個金融危機之后,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困難,我們更多的是什么呢?從企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更多和企業討論未來發展戰略,未來產業轉型,產業研究的角度來為企業提供服務。根據這個戰略和產業轉型,結合我們未來的融資采用什么方式,這是我們對他們進行的考慮。未來資金的籌措,新三板也好、海外市場也好、國內IPO市場也好,或者並購、退出,都是選擇的渠道。我們為企業提供綜合的考慮。
張志清:張總說矽亞更看好傳統的行業,因為收入比較穩定。我們現在也看到近乎所有的行業都首席互聯網的挑戰,當然在國內股票市場上面也是爆炒,您作為投行部門是怎么看的?
楊銳(銀河投行部MD):
我今天聽了張總的演講,感覺他的演講很有深度,我也非常贊同他的很多觀點。確實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多年的高成長面臨了未來接下來的十年,甚至相當長的時間,面臨衰退期。另外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特別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會存在很多新興的商業模式、商業機會。我個人覺得這些對於目前處於困境當中的,或者面臨轉型的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我覺得從現在可以看到的移動互聯網發展的趨勢來說,一切都剛剛開始,盡管有人認為現在泡沫很大了,當然這是有爭議的。在一些細分領域里面面臨一些轉型、顛覆性的機會。比如說互動娛樂(行情,問診)、比如說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金融、穿戴設備、智慧教育。為什么有顛覆機會呢?
比如說互聯網教育,這個市場現在有一萬億的蛋糕。電商2013年的蛋糕1.85萬億。電商里面出了阿里和京東。從互聯網,教育本身來說這個蛋糕會更大,線上的教育,現在是10%,傳統線下是90%。未來滲透率可能從10%提高40%、50%,甚至更高。現在時機來說是很好的介入時機。這個行業在中國,會存在互聯網教育對這個行業存在顛覆的機會。這樣的話,大家可以大膽的去想,未來十年可能會有下一個像BAT的投資機會在互聯網教育里面。
我是非常看好這些新興領域的,我覺得對於投行也好、在座企業家也好,如果可以看到下一個類似BAT投資機會的時候,我們資本市場大家應該資源往上設定,我們作為投行,投資主體、服務機構,圍繞這些企業去發展。
我認為整個的調整是很痛苦的過程,很多企業因為整個模式比較落后,看不到未來的趨勢,我覺得淘汰是必然的。只有這個市場里面存在這樣一個優勝劣汰的淘汰機制,整個才能更好的成長。我比較看好新興領域當中有戰略性思考、有生態系統打法的企業。有生態打法的公司最終才能做得更大。我覺得對於這些新興領域更多采取包容的態度去看。當然這些新興領域不會一直很快速的增長,有自身的規律。剛才矽亞張總講了很多很好的曲線,這個里面也遵循一個曲線,新興領域被爆炒,回調,找到新的起點,重新進入成長和繁榮。
互聯網,2000年,互聯網初期的時候一波泡沫,后來泡沫破滅以后,大家再調整,進入移動互聯網,又看到一波機會,然后又回到理性。這是生產力的變革,長線的趨勢,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好比看到馬云和萬達老板爭論,也看到很多的打賭,包括小米和格力打賭。具有真正的創新精神、真正有生態系統打法的優秀企業家,他們會引領這個潮流,這也是經濟的規律。
對於我們來說,在座各位企業家、在座各位投行、中介服務機構來說,包括我們交易所,應該鼓勵這些企業,把資本設定給這些企業,因為他們是我們未來經濟的增長點。過去十年、二十年我們看整個中國經濟前十名或者前一百名的這些排名最前企業的變遷,我們看得非常清楚。從過去的國有企業到后面房地產企業,到今天看到是科技型企業引領這個潮流,相信這個趨勢會繼續,那些真正的掌握了創新、擁有技術,在商業模式上面會不斷的超越這些企業家,才能夠引領這個潮流,這是時代的趨勢。
當然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會面臨很痛苦的衰退期,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怎么活得更好?這是很重要的課題。我相信,真正的具有這種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會引領我們的經濟,走出泥潭,我們也應該圍繞這些企業為他們做好服務工作。
謝謝!
張志清(第一財經 副總監):楊總的意思,只有夕陽的商業模式,沒有夕陽的行業。只要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一定會帶領這個行業走出目前碰到的短暫的困境。
楊銳(銀河投行部MD):對,我很同意您的分析。對於矽亞來說,大家可以在傳統行業當中去投這些有朝陽的企業,這里面有金子的。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朝陽企業當中,也有衰退的企業,這是很正常的。看資源怎么設定,都有金子,看怎么博更大的機會。
張志清:除了產業不斷的創新之外,我們金融上面也會有一些創新,也有一些新的投資品種推出。這兩天我們資本市場一直受到一個訊息的波動影響,滬港通,先是傳出有一些變化的訊息,接下來昨天香港證監會的官員也有表態,今天我們姚主席也有表態,市場表現也是比較積極的反映。滬港通的推出不光對我們交易所影響,對人民幣本身國際化也會有影響。不知道我們兩位交易所直接經營者怎么看?
劉云志(香港交易 所華東區代表):滬港通,大家比較關心這個話題,但目前沒有推出,大家對這個也有種種的猜測。交易所而言,我們從博鰲論壇,我們一直在積極準備,工作基本上就緒了,至於什么時候開,要看監管層的意思。對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個話題,大家知道,肯定是非常有益的。就目前來看,我們港交所,積極準備,隨時可以開通,就是這么一個情況。
張志清(第一財經 副總監):上交所呢?
顧斌(上交所 上市發行總監)
:
港交所的同事已經介紹了,滬港通技術準備工作,我們這六個月跟港交所一直在探討各種方面的,包括技術,包括市場的交易制度,包括一些后期的配套,包括一些設備,甚至硬體的投入,我們已經討論非常充分了。而且這些工作都已經,目前基本完成。所以就等著中央高層的決定,什么時候開。所以這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開通滬港通這個投資的方式,確實對人民幣國際化,包括我們企業走向國際化是很重要的方式。因為通過滬港通,我們可以把現有的,咱們境內上市的企業推到國際舞臺上面展示,同時把國際資金引入到咱們國內資本市場,然后來把一些我們目前認為不合理的一些,包括一些交易的制度、習慣等等,通過這個方式來推動。這對中國整個資本市場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的。
而且我們滬港通首期的額度是三千億,這三千億,規模已經是不小的規模了。我們目前國內還是實行資本市場準入制度,對外資有限開放。我們目前對外資開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QFII制度,一種RQFII制度。RQFII前幾年剛剛實行的,目前整個額度批下來大概三千多億人民幣,滬港通一開通馬上達到了相當於RQFII一樣額度的水平。所以通過滬港通模式的開展,對我們以后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有很大的借鑒作用,不僅對我們投資者,對我們監管部門、企業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滬港通我認為這是我們整個提升國內資本市場整體水平很好的方式。
在這個前提下,開通是必然的,目前存在一些暫時的困難,但這些困難不是我們技術上面的問題,可能其他的考慮,但這個困難過去之后,一定很快就開通這個,也會給大家看到一個嶄新的國內資本市場的面貌。謝謝!
張志清:某種程度來說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會對我們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各位嘉賓,從韓總開始,您覺得人民幣國際化對於中國資本市場會議帶來的影響。
韓斌(方達律師事務所資本 市場總監):
這個話題很大,人民幣的國際化。其實我覺得首先人民幣的國際化是未來必須要走的方向。因為中國要融入世界,先從WTO開始,咱們的實體經濟與世界接軌,咱們的資本市場,咱們的金融體系要與世界接軌的話,咱們人民幣國際化這一步是肯定要走的,從大的來講,這是一個大的意義在這里。
從中的來講,中國我們經濟發展,把自己逐漸成為一個強國,我們的貨幣在世界上面要有它的地位,要有它的發言權,這實際上我們國家也是一直在往這個方向推進,在走這么幾個步驟。因為我們知道一個貨幣要走向國際,從交易的貨幣到一個投資的貨幣,到最後儲備的貨幣,所以這個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已經走過了這個交易的貨幣階段,到現在這樣一個投資的貨幣,包括香港離岸人民幣的市場,多種產品的推出,到現在滬港通的準備,這一些其實都是在擴大人民幣全球的影響力。因為香港本身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所以這個滬港通的開通,未來也是打開了一扇用人民幣投資到境內的股權市場的窗戶。
所以我覺得人民幣的國際化,未來隨著滬港通的實施,把人民幣的影響力輻射到全世界,透過咱們實體經濟實力的增強,配合資本市場的發展,人民幣的國際化,走這樣一條道路,是非常可行的。
張志清(第一財經 副總監):人民幣國際化對於企業融資來說也會帶來很大的變化。
Toby Xu(普華永道 合伙人):
是的,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僅人民幣走出中國在世界范圍有多大的影響,最終要達到自由兌換、自由流通的目標。如果我們假設當這個目標達成以后,現在我們面臨的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因為包括現在我們在做的,我們剛才說的香港的全流通,不會再是一個問題,從企業來講,他們資金可以流動,在哪一個資本市場選擇什么方式。在座如果作為中國公民投資者,你的錢不光投資中國的市場。這時候比較,蘋果如果在美國12倍市盈率,另外一個跟它賣同樣類型的產品,22倍市盈率,這時候你覺得投哪一個。這個最終帶來的也是中國整個資本市場,包括企業估值的國際化。
我相信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個路上我相信不會很快,會有很多步驟去走,但終有一天會到達,五年、十年,誰都不知道,但是我期待到達的那一天。
張志清(第一財經 副總監):這個過程慢慢讓中國金融業成為整個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主要動力的過程。
Toby Xu(普華永道 合伙人):
是的,我覺得也是增加競爭能力,跟外資直接競爭的能力,也是抗風險的這樣一些能力,也在培養這樣的能力。等所有能力方面不是一個問題的時候,當然經濟等等也不是問題,這個時候就是時間了。
楊銳(銀河投行部MD):
我覺得從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后,世界霸權是美元主導的霸權,而且不跟黃金結合的,中國經濟體來說,今天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經濟體了,GDP的貢獻也可以看到。所以對中國來說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作為一個全球的儲備貨幣,這對中國來說現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中國買了大量美國國債,對中國來說現在要考慮到整個資產安全的問題。現在對於中國來說是很好的,包括我們看到中國和俄羅斯買的這些油氣資源,推行人民幣結算,包括我們推滬港通,我的理解是整個中國大國資本戰略的組合、步驟。所以這一塊,我挺希望這個進程要加快。
對於中國來說,資本市場來說,可以看到盡管兩個交易所很努力,但是較之國際化的香港交易所還是有很明顯的差距,當然本身都有周期的,資本市場有資本市場的周期。大國應該有大國的戰略,大國之間本身也在做博弈。我挺期待未來兩個交易所改制成為上市公司。更改以后,這兩個交易所,跟港交所之間,是不是未來相互參股、持股。全球角度,這些交易所之間也是持股的。我很期待滬深、香港整個變成一個大中華區的資本市場。同時也期待跟中國的地位匹配的,整個人民幣的國際化推行,推行人民幣。現在看到人民幣在國際上面越來越吃相,作為世界第七大儲備貨幣,希望這個比例增加。但是中美關於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化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
有一種觀點說紐約和倫敦這邊金庫里面沒有黃金了,本身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就是一個旁氏騙局。所以我們也很擔心某一天泡沫突然間破滅以后,作為中國這么大的國家該怎么辦?所以現在應該堅定的推進這個時刻了,而且時機也已經到了,這是我的看法。
張志清:楊總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前景。但是估計過若干時間這個夢想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馮震宇(申銀萬國投行部 總經理):
人民幣自由兌換,我想未來肯定是會實現的,但是剛才徐總也講了,五年還是十年,大家都不好說。但是進程大家可以看到,現在我們人民幣和,比如說新加坡,和英鎊、德國,都在做直接的兌換,這個就是進程之一。包括最近英國也發行人民幣的國債,未來人民幣能夠成為各個國家主要的儲備貨幣,這個可能更重要。但是從資本市場角度來說,我覺得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對我們資本市場的沖擊,我覺得目前還沒有準備好。怎么理解?
我們目前國內的資本市場來看,投資機構,我們看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它掌管的資產規模不到五萬億,其中一半是貨幣基金,好比天鴻基金,余額寶式的。如果和我們整個資本市場來說,我們二十多萬億,上海加深圳二十多萬億,遠遠不夠。當然還有別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現在不好統計,據說兩萬億左右。剛才交易所顧總也說,比如說我們QFII、RQFII,包括接下來開的滬港通也就是一萬億。保險也就在一萬多億。七七八八加起來,我們可能也就七萬億到八萬億這樣的數字。我們整個交易市場,一半左右是大股東,也不會做流通的。剩下十萬億左右,其他的還是在散戶包括一些小非,在這個博弈。這個市場馬上要接受海外機構的話,可能經受不起。
比如說剛才張總也講了,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掌管的資產規模二十幾萬億,當然不完全都是股權的,如果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進來的話,我們市場沒有準備好。但我覺得可能是漸進的。比如說國內債券市場,這個融資,它的吞吐量完全足夠能夠接納海外。
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在討論,上交所也在討論,我們可不可以開國際板。當時我和交易所,私下在溝通我也是瞎說,我說不太看好。目前我不太看好。但我看好的是發行國際債。首先讓海外機構到中國來發債,這個我認為是完全有可能的。剛才講八萬億的融資規模。美國一年債券是三十萬億,規模非常大。剛才也談到,我們未來債券也是很好的融資渠道,這個從漸進式的,未來的發展,當然我還是非常看好我們中國證券市場的未來。我們很多的機構,我們養老基金啊,包括企業年金,未來像美國一樣,有很多的養老的計劃,能夠推出來的話,這樣可能我們未來國內的機構投資者的力量會越來越壯大。如果這樣的話,未來我們資本市場也變成全球化的市場,相信這肯定是可以預期的。
謝謝!
張志清(第一財經 副總監):王總這邊,深交所雖然這一次是滬港通,但之前也說深港通是不是要開,或者更大的想法在里面?
王煥然(深圳交易所 發行部經理):
人民幣國際化這個事,再夸一下張蘭丁總的報告,把歷史過程中的事項和歷史發展中各個點都給列了出來。其實我們生活的進程是不斷改革變化的進程。包括我們的改革,包括我們人民幣國際化,包括我們資本市場的改革都在不斷改革的進程過程當中。你看到歷史,要看到現在我們在歷史某一個節點上面,這個時候存在什么樣的機會。人民幣國際化這個事情,目前我認為存在的機會,今年上半年把國內對外投資這個事情簡化了,從我們現在國內市場市盈率和國外市場市盈率,我們對海外並購有更大的優勢。在當前這個點,要看到我們改革過程當中,這個點上面我們有什么機會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張志清(第一財經 副總監):王總說要看清我們人民幣國際化對於整個新的30年開啟會帶來的作用,看清對於我們在經濟過程當中,金融發揮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還有我們企業接下去面臨的去產能過程、去庫存過程。最後請各位嘉賓每個人說一句,給我們企業提一句話,說一句話,一句忠告也好、愿景也好。
劉云志(香港交易所 華東區代表)
:借這個機會宣傳一下港交所,至少最近十年以來,整個融資的排名在全球前五名,09年到2011年一直排名第一,近年以來也是保持前三位的,希望大家繼續關注港交所。
韓斌(方達律師事務所資本 市場總監):我就一句話,希望大家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資本市場。
Toby Xu(普華永道合伙人):我給大家一個建議,在座的很多都是中介機構,中介機構都不容易。所以在座的各位走向資本市場的時候肯定會用到中介機構,對中介機構不要太摳,中介機構是幫助你們完成你夢想的機構,所以勸大家不要太摳,要看質量好的。
楊銳(銀河投行部MD):剛才張總讓我們送給但是一句話,送給企業家六個字:取勢、明道、優術(音)。我覺得趨勢非常重要。謝謝!
馮震宇(申銀萬國投行部 總經理):做好準備、蓄勢待發。任何一個企業在困難時期真的要做好準備,未來要擁抱資本市場,也要做好準備,準備好才有機會迎接新的未來。謝謝!
王煥然(深圳交易所 發行部經理):今天這個時候剛剛好是創業板建完五周年,09年的今天創業板開板,我覺得創業板也代表著中國的經濟轉型,未來的希望,這幾年看到創業板也起到了作用。
顧斌(上交所 上市發行總監)
:今天講了很多風險,包括防范的措施,最後給大家講一個興奮得東西,實際上我們現在錢不少,這是第一個。第二投資工具比以前豐富很多。第三上交所愿意幫助各位企業家通過我們的平臺成為未來的藍籌股,我們會全心全意為企業,攜手企業一起成為我們資本市場的贏家和強者。謝謝大家!
張志清(第一財經)
:風雨兼程30年,不管接下去的整個經濟,宏觀經濟會有什么變化,整個企業會面臨怎樣的困難,但是我想無論是我們的中介機構、交易所還是我們投資咨詢機構或者我們投資機構,我們還是會跟企業一塊
主持人龐瑞(上海證券報,記者):
感謝各位嘉賓精彩的演講!這個時候應該有音樂響起來,咱們活動要結束了。按理有一個正式的結束語,聽完這么真誠的論壇之后,我覺得今天這一場論壇給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都很多,也希望大家明年能夠繼續到我們會場當中來,看下一年的趨勢。我們今天已經把所有的辦法毫無保留的跟大家說了,既看中趨勢。如果你是一只豬,站在風口上面也能夠飛起來。這是β。但也要做α,做精英的那批人,沒有風,我們自己插上翅膀也可以飛起來。今天我們風雨兼程30年的主題讓大家取勢,同時又要看到,就算別人做的不行,我們還是有可能做成功,因為大家今天聽了我們這個會。祝大家生意興隆,明年再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