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較勁下的臺灣南海困境:臺灣立場不會傾向大陸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7-25 09:12
南海
但隨著近年來越南不斷入侵南海諸島,台灣在太平島防務逐漸轉趨積極,越南目前已經占領29個島礁,而且還不斷對外侵擾,總計2011年侵擾高達106次,2012年也侵擾上百次,方式包括船只闖入、戰機偵巡、布署監控、軍事演習等等。 2012年9月4日,台灣在太平島的海巡署駐軍執行實彈操演,以敵軍意圖登陸作為假想,並以建制武器對海上目標猛烈射擊,這是50年來太平島首度公開實彈射擊。當時北京《環球時報》曾發表《為台灣的南沙太平島軍演鼓掌》社評,為台灣維護兩岸共同的南海主權喝采。這一論述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最近美國試圖主導亞洲,動作來得既快且猛,明顯都是針對中國大陸而來。先是7月10日參議院通過412號決議,要求中國大陸將981鉆井平臺和護航船只撤離南海,並敦促中國大陸節制執行東海防空識別區。 7月11日,國務院亞太副助卿福克斯針對南海局勢提出「凍結三行動」建議,包括不再奪取島礁與設立前哨站、不再改變地形地貌現狀、限制針對他國的單邊行動。同日,國防部長哈格爾也公開肯定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是「勇敢與歷史性決定」,雙方還確認將在年底前完成美日防衛指針修訂。
面對美國來勢洶洶,中國大陸一方面在7月15日降低中越衝突,表示981鉆井平臺已經順利結束作業,將轉場到海南島;另一方面也強硬敦促美國「不要在南中國海的領土爭端說三道四」,主張「應讓亞太地區的有關各國自己解決」。總體而言,中國大陸迅速崛起,不管是針對美國提議的「南海凍結三行動」,或是針對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恐怕都難有讓步空間。
「南海凍結三行動」形同美國版的「南海行為準則」,美國搶先在中國大陸與東盟國家取得共識之前提出,等於是以主導話語權的實際行動,展現美國重返亞洲的決心,但中國大陸絕不可能接受美國提案。主因是中國大陸主張南海爭議應由雙方當事人自行解決,例如中越談判或中菲談判,反對東盟多邊協商,也反對聯合國仲裁,畢竟只要透過東盟或聯合國解決,美國就有更多介入空間。
中國大陸強調雙邊解決,還因為自身國力雄厚,相對於個別東南亞國家具有更多談判優勢,其他東盟國家為了維持與中國大陸友好關係,寧可在南海爭端保持中立。除了菲律賓之外,中國是所有東盟國家的最大貿易國,同時也在政府援助、提供中長期貸款、協助基礎建設等方面,享有難以取代的獨大地位。其他東盟國家盡管不樂見南海情勢惡化,也不便過度介入,公開得罪中國大陸。
可預期的是,美國未來必將利用各種亞太參與機會,全力推銷「南海凍結三行動」,並催促東盟國家及早制定「南海行為準則」,將美國訴求納入其中,遲遲無法定案的「南海行為準則」,也將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推進動力。
早在2002年11月,中國大陸即與東盟各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將制定「南海行為準則」作為一個目標,雙方也就此舉行了相關工作組的磋商會,但由於涉及多方利益,始終難有進展。 2012年7月,菲律賓與越南在東盟會議上,單方提出「南海行為準則」,但因為爭議太大並未通過。
2013年8月5日,外交部長王毅表示,「南海行為準則」需要一個細致復雜的協調過程,不應把個別或幾個國家的意志強加給其他國家,必須創造必要的條件與環境,循序漸進。此處所謂「個別或幾個國家」強加意志,顯然是指希望盡速制定「南海行為準則」的越南和菲律賓。菲律賓與越南敢於挑戰中國大陸,顯然是因為背后有美國撐腰,最近隨著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菲越兩國未來還將得到日本力挺,對抗中國大陸態勢恐將持續擴大。
美國大舉介入南海,與中國大陸展開地緣政治較勁,其中最尷尬的首推「南海主權和中國大陸重疊、政治軍事倒向美國」的台灣。畢竟中國大陸目前有關南海海域疆界的「九段線」主張,就是延續1947年中華民國的「十一段線」而來。盡管國民政府后來在1949年敗退台灣,但直到今天,台灣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仍然繼續堅持「十一段線」的南海海域主權。 2008年陳水扁總統甚至還曾在卸任之前,親自登陸太平島主持飛機跑道的啟用典禮,盡管菲律賓外長表示抗議,台灣外交部立刻重申我方對太平島主權。
問題是,盡管台灣對南海主權主張與中國大陸類似,但由於台灣與南海諸島距離太遠,軍力鞭長莫及,加上美國反對兩岸聯手,台灣長期以來並未積極參與南海爭議,始終保持光說不練的被動姿態。以太平島為例,距離台灣將近1600公里,距離越南只有600公里,越南覬覦已久,台灣軍用運輸機抵達太平島必須4小時、軍艦必須36小時,原本就是易攻難守。太平島所以長期平安無事,主因是美中兩大國都不允許越南攻占,並非因為台灣能夠有效防守。
但隨著近年來越南不斷入侵南海諸島,台灣在太平島防務逐漸轉趨積極,越南目前已經占領29個島礁,而且還不斷對外侵擾,總計2011年侵擾高達106次,2012年也侵擾上百次,方式包括船只闖入、戰機偵巡、布署監控、軍事演習等等。 2012年9月4日,台灣在太平島的海巡署駐軍執行實彈操演,以敵軍意圖登陸作為假想,並以建制武器對海上目標猛烈射擊,這是50年來太平島首度公開實彈射擊。當時北京《環球時報》曾發表《為台灣的南沙太平島軍演鼓掌》社評,為台灣維護兩岸共同的南海主權喝采。
但台灣軍演並不足以遏制越南擴張南海地盤的決心,越南開始在距離太平島只有13公里的敦謙沙洲大舉施工,碼頭至少停靠7艘艦艇,駐軍已有百人,島上布滿針對太平島的偵察設備,台灣不甘示弱,也在太平島建設四○高炮陣地,臺越軍方在太平島周邊互別苗頭,對峙情勢也逐漸上揚。
隨著美國積極重返南海,也開始關注太平島的戰略地位,台灣因為實際掌控太平島,因而成為美國亟欲建立合作的對象。今年4月10日,台灣海軍在太平島進行近年來最大規模的「衛疆計劃」「規復作戰」(失去外島奪回作戰)實兵登陸演習,出動6艘巡防艦、戰車登陸艦護送兩個連兵力,攜帶重型迫擊炮與反裝甲火箭搶灘登陸,事前即特別知會美國。 4月16日,馬英九以南海主權衝突為想定主題,親自進行政軍兵推。馬政府今年還特別編列預算,擴建加長太平島上的機場跑道,海巡署將花費1億4370萬興建太平島碼頭設施。
據了解,馬政府的一連串動作,都是為了向美國表達處理南海爭議,台灣將和美國立場一致,不會因為兩岸關係和緩而傾向中國大陸。針對美國7月11日提出「南海凍結三行動」,台灣外交部先是重申主權立場,「呼吁各方自我約制,透過協商對話,和平解決南海爭端」,隨后又表示「臺美溝通管道順暢,美方和平解決區域爭端的立場,臺美都充分交換意見,對彼此立場也充分了解」。國民黨立委林郁方也受訪表示:「美方在南海問題上從來沒有譴責台灣,我們絕不是麻煩制造者」,亦即台灣會站在美國這邊,不會與中國大陸聯手。
馬政府公開表示臺美針對南海問題「都充分交換意見」,這種明確偏向美國的表態,與過去的「南海不沾鍋」態度明顯有所不同。此外,針對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馬政府眼見美國公開力挺日本,7月1日也只低調表示「將密切關注后續情勢,期盼日本響應『東海和平倡議』精神,與周邊國家發展友好關係」,明顯和中國大陸的強烈抗議形成對比。
可預期的是,美國高調介入南海,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都將升高亞洲對峙情勢,不但將使南海諸國(尤其是越南和菲律賓)更勇於挑戰北京,同時也將加大對台灣的牽制,使兩岸關係更難有重大突破,政治對話更遙遙無期。最近民進黨新任主席蔡英文對兩岸轉趨保守,馬政府不再強調兩岸高峰會,顯然都受到這股反中暗潮的牽引,這恐怕是不爭的事實。
美國劍指中國大陸的遏制行動,勢必會透過更多政治軍事安排拉攏台灣,台灣很可能因此逐漸轉化為美日同盟的「隱形成員」,兩岸在東海和南海的合作,也將因此飽受消極阻攔,變得更加敏感、更加難以推展。台灣在「經濟靠大陸」的大趨勢下,受制於「政治軍事靠美國」的制衡逆流,將使兩岸進入深水區之后的發展,增加更多艱巨挑戰。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