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評論:漢弗萊-霍金斯日光彩不再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聯儲主席耶倫一年兩度赴國會作證之際,MarketWatch專欄作家納廷(Rex Nutting)撰文回顧了所謂“漢弗萊-霍金斯日”的變遷,指出今日的聯儲在透明度和溝通方面已經與過去有了巨大的不同。
以下即納廷的評論文章全文:
起來,“漢弗萊-霍金斯日”一般總會爆出點料,但是昨天,市場似乎並沒有對耶倫的國會證詞給予太多關注。
這是因為,人們早已知道了她會出些什麼來,這些日子當中,聯儲始終在談論他們怎麼想,又打算怎麼做,話筒都沒關過一天。
總之,在去往國會之前,耶倫已經有很多的機會去解釋她自己,以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想法。聯儲主席根本不必等到去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和參院銀行委員會例行公事時再講述這些。
耶倫舉行了大量的新聞發布會,接受採訪的頻率更是前所未有。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每次會議之后也會連篇累牘地解釋,包括各種細節預期,以及對每一季度經濟可能狀況的評估等等。我們甚至還可以看到委員會每一位成員預測未來一年聯邦基金利率的“點陣”。
不過,情況可並不是從來如此的。在過去很長時間內,聯儲都像個黑匣子一樣,沒有人知道裏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甚至,在決定真正來到市場上之前,根本沒有人知道聯儲這一次到底是會加息還是降息。
為了改變這種秘密狀態,議會通過法案,要求聯儲主席每年兩次到議會作證,解釋其想法。這一要求是1978年《漢弗萊-霍金斯充分就業法案》的一部分,因此作證的日子也就被稱為了“漢弗萊-霍金斯日”。
多年以來,格林斯潘、沃克爾和米勒等聯儲前主席都會利用這作證的機會向市場傳達信息。聯儲主席的政策會通過各大通訊社迅速發表,還有委員會的正式預期,以及主席對各種提問的回答都會吸引股市、債市與匯市多的眼球。
“漢弗萊-霍金斯日”常常都在市場一年最重要的日子之列,因為證詞傳達出的新信息會迫使交易者與投資者徹底改變自己的想法,重新評估自己對聯儲計劃的預期。
格林斯潘可謂是善於使用這一聽證會,發布改變市場信息的大師。
在格林斯潘執掌聯儲的十八年當中,“漢弗萊-霍金斯日”的當日波動往往都相當於正常交易日的兩倍。他任期內普通的日子裏,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平均每天變化4.5個基點,而到了“漢弗萊-霍金斯日”,這一數字平均達到8.3個基點。
1995年至1999年期間,有六次作證日,每次格林斯潘都讓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至少生了10個基點的變化。比如,1996年有一次,收益率躍升了25個基點,其效果簡直就像是聯儲突然宣佈加息一樣。
相反,在伯南克任內,“漢弗萊-霍金斯日”似乎根本就沒有對市場形成過什麼影響,只有一次,即2009年7月21日,伯南克的證詞讓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改變了10個基點。
耶倫的第一個“漢弗萊-霍金斯日”日是在今年2月11日,十年期國債上揚了5個基點,而昨天,是下滑了1個基點。
聯儲主席每年兩次的國會之旅再沒有了過去那種神奇。聯儲已經找到了更有效的方法來和市場溝通。因此,我們才看到,耶倫沒有爆什麼料,也沒有讓市場發生什麼重大變化。(子衿)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