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王國剛:要改變以間接金融為主的格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 王國剛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 王國剛

和訊銀行訊息 10月31日,中國金融業創新峰會在北京展覽館報告廳舉行,此次峰會的主題是《宏觀經濟形勢與金融業改革開放》,和訊銀行作為戰略合作媒體對會議全程進行圖文直播。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王國剛在會上表示,今後中國的金融體系必須迅速的改變以間接金融為主的方式。怎么改變?讓各種債券回歸直接金融,讓各種債券直接向資金供給者發行。這樣資金供給者的收入水平就提高了,那么資金需求者由於債券的利率低於存款利率,實際企業的融資成本就降下來了。

以下為發言全文:

王國剛:大家都知道,去年中央出臺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這樣一個決定中提出來,經濟體制改革要緊緊圍繞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來展開。關於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人們的理解,通常的角度是講的市場和政府的關係。所以說,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同時認為,一方面要發揮好市場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我想這些問題都已經耳熟能詳了,這些事在整個金融領域中也同樣是存在的。但是在中國的金融領域中有另外一個現象,什么現象呢?中國金融領域中85%以上的資產是由銀行設定的,也就是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在稱中國金融體系是以間接金融為主的體系。

由此就有一個問題,在整個金融體系改革過程中,我們是繼續堅持以銀行設定資源的主體性作用,決定性作用?還是我們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這個事情理所當然的擺到我們面前。在中國的經濟金融運行中,目前至少有三個現象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

第一個現象,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貨幣供應量m2非常之高。到了今年9月份,我們的m2超過了120萬億,是我們gdp的兩倍。我們去問m2是怎么來的?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這個結構,我們m0大概是5800億,m2減去m0還剩下114萬億,這是誰創造的?是我們的商業銀行創造的。這120多萬億和我們m0的比值大概是20倍以上,如果把這個時間推到1999年的時候我們只有8倍。所以中國整個經濟金融運行主要是靠我們的銀行在不斷的存款創造貸款,貸款創造存款,是這樣一個銀行信用機制在做,整個在大膨脹。

第二個現象,2012年中央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來要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可是現在將近兩年過去了,我們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不僅沒有降低,而且在大幅度提高。由此和前面m2的對應我們出現了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或者是叫做悖論,一方面我們寬貨幣意味著資金非常多,另一方面我們企業融資成本高筑,意味著市場資金非常急。那么究竟中國資金是急還是松?你能說得清嗎?

第三個現象,我們大家都知道美國的那一輪金融危機是因為金融為自己服務太多,產生了金融泡沫,然后泡沫破裂了導致了危機的發生。但是中國現在金融為自己服務的比重兩年來不僅沒有降低,還在快速的提高。我們一方面是要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金融要服務於實體經濟,另一方面,我們在步美國的后塵,金融在服務自己。

這樣一些現象放在我們面前就問了我們一個問題,中國金融向何處去?當然同樣問了,中國金融改革向何處去?這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如果改革按照原有的路數走下去,可以說,我們的金融可持續性,乃至整個的經濟可持續性都會出問題。由此需要問一個金融本源是什么的問題,剛才講了產融結合,產融結合在中國很有市場,可是這個話題是在中國特有的條件下發生的,誰都知道。反是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宏觀經濟一上來就是兩部分模式,包括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由此形成金融的最初過程中,最初沒有金融機構什么事。中國是如此嗎?企業和企業之間本來有商務往來,建立在商務往來的基礎上有著中國的金融活動。但是中國的企業和企業之間是如此嗎?

我們知道中國的經濟是由計劃經濟過來的,計劃經濟中有兩個很典型的機制徹底切斷了金融的內在核心。什么典型機制呢?我們企業的資金是政府財政提供的,由此在那個時候就把居民和企業之間艱難的聯系了起來。企業和企業本來是商務往來,但是我們通過計劃的機制,行政的機制,企業原來生產有生產性計劃,產品由計劃調撥,企業和企業之間商務往來就不存在了。隨著改革,這樣就出現了銀行信用,在銀行信用之前的商業信用我們把它給否定了,到今天為止,中國整個實體經濟運行過程中幾乎不存在商業信用。我們的信用就只剩下一個銀行信用,我們一直講,要發展直接金融,要提高直接金融比重,非常可惜。我們發展的那一點債券誰買去了?銀行等金融機構買去了,可是買債的錢不是他們的,仍然是資金供給者的。我們現在大的格局大概是這樣,城市居民儲蓄存款48萬億的余額,企業存款50多萬億。這些錢都在銀行帳上,由此在中國直接金融工具變成了間接金融工具。

中國的第三種信用出不來,就是市場信用。在這個過程中,銀行一頭以最低廉的價格獲得存款人的資金,我們那么多的居民存款和企業存款,一百多萬億是這么進入銀行的,銀行以最低的資金價格把資金給了實體經濟部門的企業,由此在中間獲得他所獲得的收益。這個收益有多少?

我們簡單說一下剛才的講述,我們的存款大概是115萬億,如果要一年期的存款和一年期的貸款,基準利率的利差來算,這就已經是3萬多億了。去年銀行體系增加了12萬億存款,就意味著一年增加100億的利息收入,這是最低數,我這都是基準概念。所以在這個里面,究竟我們今後怎么辦?今後的路應該打破這種格局,中國的金融體系必須迅速的改變以間接金融為主的方式。怎么改變?讓各種債券回歸直接金融,讓各種債券直接向資金供給者發行。這樣資金供給者的收入水平就提高了,那么資金需求者由於債券的利率低於存款利率,實際企業的融資成本就降下來了。所以中國金融要討論什么創新等等,給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概念,如果說能夠有效的提高資金供給者的收入水平,同時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這是創新。如果只是滿足了一頭,另一頭的成本更高了,那不是創新,謝謝大家!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