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產施行風險五級分類 強化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管理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保險資產風險五級分類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對保險機構投資的除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之外的資產,按照風險程度將其劃分為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五類,后三類合稱為不良資產。“指引”將保險資產分為固定收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不動產類資產三大類,分別細化了分類標準,要求以資產價值安全程度為核心,真實、審慎、動態的對保險資產進行分類認定。2012年以來,保監會連續出臺資金運用監管政策,大幅地放寬了保險資金投資范圍,保險公司對基礎設施債權計劃、股權及不動產計劃以及信托等非標類金融產品的投資規模明顯提高,由於上述非標類金融資產缺乏統一的風險衡量標準及減值準備計提措施,對該類資產的風險監測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指引”的施行要求保險機構對投資資產進行風險評估和分類,有助於掌握和監督保險公司的資產質量,對提高保險資產的安全性和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銀行業早在2002年就已經開始全面施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管理,目前主要參照執行2007年銀監會發布的《貸款風險分類指引》為主。“指引”中定義的固定收益類資產與銀行業的貸款資產擁有類似的資產屬性和風險特征,“指引”對固定收益類資產的分類要求與銀監會對貸款的五級分類基本一致。主要體現在:第一,在分類標準上,兩者均以償債人的信用狀況、償付能力、增信措施等作為主要考慮因素,並將本金和利息的逾期天數、預期損失程度作為重要的量化指標;第二,在組織架構和監管要求上,兩者均要求建立專門的分類、審批組織體系和操作流程,定期向監管部門備案並定期上報分類結果,同時,監管機構將通過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控方式對分類情況進行監管;第三,在分類結果的使用上,兩者五級分類的結果將作為計提損失準備金的參考依據。除了固定收益類資產之外,“指引”對權益類資產及不動產類資產的五級分類做了規定。第一,將預期損失程度作為不良資產分類的重要指標,預期損失程度基本含義為(投資成本-評估價值)/投資成本]×100%,當預期損失率處於0%~30%、30%~80%或大於80%時,應將資產劃分為可疑類、次級類以及損失類;第二,根據不同情形對資產公允評估價值采取不同的確認方法,當存在活躍市場時,權益類資產和不動產資產的市場價值即為其評估價值,當沒有活躍市場時,權益類資產以持股凈資產總額或收回投資額作為評估價值,而不動產資產則以近一年內全國性資產評估公司做出的評估價值為準。
總的看來,“指引”對保險資產的分類覆蓋范圍較廣,除了固定收益類資產外,還包含權益類資產和不動產類資產,針對不同資產的特征規定了不同的公允價值估值方法。其次,“指引”要求在對金融資產風險評估時采用“穿透法”,對標的基礎資產的質量和風險狀況進行分析和評估,這有助於把握保險資產的真實風險,提高資產的風險管理效果。再次,“指引”要求保險機構建立由投資部門負責初分、合規及風險職能部門負責復審和認定、董事會或其授權部門負責審批的工作機制,保證分類工作的獨立性,強化董事會對分類結果負責,提高分類數據的可靠性。可以預見,“不良”監管指標的引入有助於把控保險資產的真實風險水平,提高資金運用風險管理能力,優化金融資產的減值計提。但也需要注意,資產五級分類作為事后風險指標,需要加強動態測量和分析,才能有助於為投資業務的事前風險管理提供支援。此外。由於存在許多非標類資產的公允價值難以評估、分類過程中需要定性判斷等困難,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細化評估方法,進一步提高分類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