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硬件和軟件的互相博弈
鉅亨網新聞中心
手機預裝軟件過多是所有人都摒棄的弊病,用戶都希望手機能保持“干凈純白”的狀態,最好啥軟件都別裝是最好了,但實際上用戶自身是需要一些軟件的,只不過每個人對軟件的需求都不同。
用戶最終需求的是軟件來為用戶提供各種需求,而是需求的根本。國產智慧手機發展到現在已經很少會出現大的質量問題,要知道蘋果也會經常死機的,所以這個時期再讓自己的思想停留在“國產智慧手機質量差”已經很落后了。
聯想手機第一季度的出貨量超過了1300萬部,預計今年的出貨量達到8000萬部。vivo作為新興品牌,2014年的出貨量目標是超過3000萬臺。2014年一季度,中國智慧手機出貨量8911萬部,占全球的33%,國產智慧手機已然擁有了自己的底氣。
基於軟件市場上,軟件公司是受制於廠商的,手機軟件預裝是移動互聯網公司的軟件產品進入市場的“必經之路”,且隨著競爭越來越大,價格有上升趨勢。
軟件公司的軟件是一方面,智慧手機廠商自身也試圖打造一系列屬於自己的軟件產品,早期他們沒有意識到軟件市場的重要性,現在都開始覺醒了,智慧手機廠商也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軟件包,包括應用中心、遊戲中心、自帶的系統小工具(日歷、記事本等)、瀏覽器等,之所以稱之為軟件包,就是因為智慧手機廠商公司試圖將所有軟件都自己造,不用別人的,這樣能避免自己的“奶酪”被別人分享。
軟件公司“包抄”智慧手機廠商的難點
其實有不少軟件公司試圖脫離智慧手機廠商的掣肘,自己打造智慧手機品牌,這樣能省去不少軟件預裝的費用,對於bat這些巨頭來說,能省下一筆不小的成本。百度、騰訊、阿里巴巴、360、京東都曾在這方面有過實驗,但是始終能真正進入大眾“法眼”的幾近於零。這里面有幾個難點:
(1)軟件產品的非單一性。百度系主流的移動互聯網產品線有手機百度、百度手機助手、百度瀏覽器、百度地圖、百度輸入法、百度云、百度音樂、愛奇藝、百度新聞、百度手機衛士、百度糯米等;騰訊系有微信、應用寶、騰訊手機管家、騰訊視頻、騰訊新聞、騰訊地圖、qq瀏覽器等;阿里系有uc瀏覽器、高德地圖、蝦米音樂、新浪微博等。
縱觀bat系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產品線,衝突非常大,社交、視頻、音樂、服務等產品線另外兩家都會有,再加上市場上也會流通著類似的軟件產品,所以基於單個方向的軟件公司試圖沖向智慧手機平臺,打造自己的以軟件為中心的智慧手機產品很難。
(2)智慧手機的高門檻。很多人認為智慧手機是沒有門檻的,反正采購一大堆零件,再找個代工廠代工就可以了,這種做法不是沒有,風靡一時的htc就是這樣消弭的。智慧手機自身是存在一定門檻的,再加上相關的專利技術,對於軟件公司這種門外漢來說,還是“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比較好。
(3)難以形成大量用戶規模。bat們不是沒打造過自身的智慧手機產品,之所以不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難以形成大量的用戶規模,如果只能賣到幾十萬臺甚至幾百萬臺,無論是智慧手機市場,還是軟件公司自身,沒有足夠的量,都無法形成質的沖擊。
智慧手機廠商的“軟肋”
打造專屬的應用中心,並打造自身品牌的軟件產品,智慧手機廠商現在幾乎都這么做,在系統的預裝應用中,手機廠商自帶的軟件會非常多,應用中心、遊戲中心、自帶的系統小工具、瀏覽器等都會有,而第三方的軟件產品實際上相當少了。
智慧手機廠商越位來打造自己的軟件市場,也是希望能分軟件市場的一杯羹,但是“看花容易繡花難”。
以記事本軟件為例,記事本是諾基亞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彼時的記事本軟件用的是純文字記錄,但是包括小米在內的幾款智慧手機廠商的記事本產品依然保留著只能使用純文字記錄的。
再打開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麥庫記事等幾款app產品來看,文字只是其中的一種介質,圖片、聲音等介質早都可以混雜使用。文字是從先秦一直遺留到現在的記錄方式,但是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期,用戶早就可以使用多種形態來記錄事物,文字是一種很笨拙、很不方便的記錄方式了,說直白一點,小米等智慧手機廠商的記事本還處於“先秦時期”。
再看其他智慧手機的相關軟件產品,應用中心、系統小工具、瀏覽器等,很多都是low到爆表,問題是還沒法卸載,除非root,有些軟件連root都無法卸載。這就造成了手機軟件“臃腫”的狀態,多個瀏覽器、多個應用中心、多個系統小工具,因為系統自帶的軟件low到沒法用,不是所有用戶都有root的習慣,沒有root就只能被系統強制使用了。
特別是應用中心產品,國內應用中心市場本就有五六款主流產品,再加上數十款智慧手機廠商的應用中心,移動開發者如果需要對軟件進行更新,就要對十幾個應用市場commit,對於移動開發者的生態系統也不利。
智慧手機的軟肋就在於,“不懂”軟件,對軟件產品只會簡單粗暴的三五人小分隊打造一些low到爆表的小軟件,反正他們是賣硬體的,不是賣軟件的,所以沒必要對軟件有過高的要求。我想說,xxx手機你這么流氓,你們ceo造么?
從硬體到軟件、從軟件到硬體,兩者的互相逾越都困難重重,但是雙方並不泄氣,一如既往的在相互搏擊著,很少會見到兩者融出現和睦的狀態,即使xxx智慧手機廠商和某軟件進行客製方向上的合作,在后期也沒有見到太多的亮點。
在智慧手機發展的未來,智慧手機廠商和軟件公司之間肯定會出現“兩家和睦”的狀態,只有強強聯合才會出現良性生態,否則,僅僅抓著手里“三瓜倆棗”的利益不放,強+弱整體上是減弱了。
作者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