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評論:解決收入不均收稅並非答案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曼哈頓研究所專家、前勞工部首席經濟學家法齊哥特-羅斯(Diana Furchtgott-Roth)在MarketWatch撰文介紹了兩位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政府稅收手段進行收入再分配,不但不能解決收入不均的問題,反而可能使其進一步惡化。
以下即法齊哥特-羅斯的評論文章全文:
皮克提(Thomas Piketty)的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為政策制定者和觀察家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理由,讓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要求進行財富再分配,提高稅率。
可實際上,我們現在是時候將法國經濟學家從舞台上請下去了。兩位經濟學教授,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梅爾策(Allan Meltzer)和沃頓商學院的理查德(Scott Richard)用不同的數據構築了一個新的模型,對皮克提的結論提出了挑戰。兩位專家的發現和我們慣常的想法恰好相反——政府主導的再分配往往會導致分配不均的進一步嚴重化,而不是改善局面。
在7月4日發表的報告《關於政府成長和收入分配的合理理論》當中,梅爾策和理查德明了,為什麼以再分配來改變收入不平衡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往往還會事與願違,讓問題愈發嚴重。
梅爾策/理查德模型的核心前提是,假定技術進步是“邊干邊學”的結果。在這一前提下,勞動者生的東西越多,他們的勞動率水平就會更高,而更高的稅負會打壓他們的勞動,這就意味稅務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減緩。
兩位專家假設,所有人都會實現自己終生效應的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就適用所謂“中間選民理論”了。也就是,稅率是由中等收入者決定,這樣選擇出來的稅率很可能要搞過那些收入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人的願望。
用於轉移支付的高稅率會遏制經濟增長。這是因為,這會導致那些依靠這些支付,覺得不工作更好的人數量增加。與此同時,依然在勞動的人們“邊干邊學”的頻率也會降低。關於這一點,芝加哥大學教授穆裏甘(Casey Mulligan)在其獲獎書籍《再分配衰退》(The Redistribution Recession)當中已經有廣泛論述。伴隨稅負增加,轉移支付增長,勞動的時間和獲得的技術都會下滑,打壓經濟增長。
梅爾策和理查德的創舉是,他們正式論證了,在造成經濟不平等這一點上,與技術的發展與富有者的尋租特權——這兩者是皮克提強調的——相比,低生率勞動者勞動工時的減少作用更大。以更高的稅收來削弱富有者的影響,將要付出犧牲經濟增長的代價,而所周知,所有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機會的增加,都依賴增長。
在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都可以迅速提升,這是因為他們可以學習來自成熟經濟體的現成技術。結果就是,伴隨有用的技術逐漸全部被消化吸收,他們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勢必要開始減緩。伴隨經濟增長速度減緩,“邊干邊學”進程減速,政府增長的速度就相對提升了。政府越大,其實收入不平衡就越嚴重。
皮克提認為,收入不平衡是經濟越來越傾向於報償富人的結果,但梅爾策和理查德卻在研究中揭示,政府的膨脹才是不平衡背后的關鍵因素。
在一個成熟的經濟體當中,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是商業周期,而不是學習其他國家技術的追趕效應。當電腦發明出來,文員的生率相對於農夫就大大提升了。生率的不平衡自然界會帶來更多收入的不平衡,使得中間選民更可能選擇增稅,進而造成更大的不平衡。
移民或者低技能勞動者也可以造成類似的結果。如果低生率勞動者移民到美國,相對生率的配置就會變得不那麼均衡,同樣會導致中間選民傾向於選擇高稅率。
梅爾策和理查德使用人口統計局和聖路易斯聯儲的數據對他們的美國經濟結論進行了測試。他們收集了1967年到2011年的數據,追蹤了稅率、平均工時、家庭收入中值和平均值及生率等各種變數的表現。他們的模型發現,生率在持續成長,直至2007年之后,開始下滑。將他們對生率、稅率和收入不均情況的評估與現實進行比較,他們發現兩者非常契合。
在收入不均正成為廣泛討論話題的今天,許多人都相信,政府利用稅收手段進行再分配會有助於縮小收入差距的鴻溝,但是梅爾策和理查德卻告訴我們,更高的稅率或許能夠在消費面對不平衡有所削弱,但是歸根結底,在收入面只能造成更嚴重的不平衡。這是一個我們無法忽視的結論。(子衿)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