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薄不一定就是好 淺談手機為什麼不能太薄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本文轉自太平洋電腦網

“薄,遲早是會出事的”,這句堪稱杜蕾斯史上最經典的廣告詞,如今倒是可以貼切的用在智能機上了。每當有國新機發布,其宣傳文稿上一定寫,“本 機設計領先全球,X.XX毫米機身厚度宇宙第一,這設計碉堡了,這工藝屌爆了”。得益於廠家毫無節操的炒作,消費者似乎開始認準這樣一條真理,手機機身越 薄,手機的各方面都一定是好的。現在看智能手機的發展史,在最開始的13mm,12mm時代徘徊了很久,隨iPhone4的問世,智能手機第一次突破了 10mm的大關,步入8-9mm時代。要知道人類對於極限的挑戰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得益於科技的進步,如今智能手機已經直接殺到了5mm時代。


不能否認將手機做薄是一件技術活,用羅永浩的法就是“結構工程師花費了無數的心血才能將手機厚度減輕1mm”,手機設計的越薄,便越發能體現出廠商在 設計上的功力。如今正是一個數碼品“減重”的時代,無論手機還是電腦都在向纖薄化發展。將手機做纖薄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在視覺上能帶來無與倫比 的美感。而且,纖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便攜,試想如果您習慣了超薄的智能機,某天突然讓您帶一台“磚頭”出門,您一定會感到不舒服的。其次,機身纖薄在 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手感的提升,更準確的,如今大屏手機多半會通過設計纖薄的機身來提升操作的舒適性,iPhone6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只是到手感問 題,在10mm時代,機身厚度的下降的確能帶來手感的大幅度提升,但是到了8mm時代后,情況似乎就變了。

向手機厚度極限發起挑戰的路上,國廠商一直是走在最前列的。金立的ELIFE S5.1是目前全球最薄的智能機,其5.1mm的機身堪稱驚艷。然而,極致的纖薄卻並沒有帶來手感的巨大提升,反觀該機中端的配置,便就能明白5.1mm 的厚度只是炒作的噱頭罷了。要知道在8mm時代將手機做薄1mm其難度同12mm時代將手機做薄1mm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如今國際一廠商的旗艦機大多集 中於7-8mm就是一個明證。想將手機繼續做薄,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妥協一些參數,總的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機身強度

iPhone6風風火火的上市啦,iPhone6風風火火的被折彎啦。沒錯,伴隨上市必有全民吐槽事件魔咒的iPhone,這一次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 “折彎門”。不要以為三星Note Edge的曲面屏是黑科技,只要你有一部iPhone,擁有曲面手機不再是夢想。如果不希望你的iPhone成為街機,那就勇敢的折彎它。在國外友人務實 的探究下,最終給出了結論,折彎門的元兇是iPhone的薄機身。本來iPhone6的金屬機身強度就不高,再加上其6.9mm的厚度,直接導致機身強度 的悲劇。即使同iPhone5s相比,iPhone6的抗彎能力將近差了一倍。其實又何止iPhone,任何一部輕薄手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越輕薄其機身 強度就越差,折彎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尚未開發出全新機身框架材質的今天,超薄手機被折彎的悲劇想必還會繼續下去。

二、攝像頭

在被果粉鄙視了N久之后,安卓黨們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一次了。“哈,我們安卓機突出的攝像頭難看,你們iPhone6不一樣凸的難看嗎?”當然啦,果粉 完全可以用“情懷”來回擊安卓黨,只是在這裏,小編必須科普一下攝像頭的凸出問題。要知道即使在智能手機元件厚度逐漸下降的今天,也只能遺憾的,攝像頭 模組依舊是很難縮小,尤其是其中的光學透鏡部分。考慮到主打拍照的廠商們已經在機身上加裝6P鏡頭了,再想縮減攝像頭模組厚度基本上就是痴人夢。

因此,廠商只剩下兩種選擇,一是定製性能較差的鏡頭模組,使攝像頭與機身齊平。一是使用碩大的攝像頭,在保證成像質量的前提下只能犧牲外觀。遍觀如今的 超薄手機,其攝像頭全部是突出的,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便大打折扣。又因為超薄機身的緣故,使用的攝像頭模組也並不優秀,為了機身的厚度而犧牲拍照的優異 性,可謂得不償失。

三、電池技術

想告別一天一衝的窘境?想不做一個好孩子每天夜晚都回家充電嗎?醒醒吧,這是不可能的。在智能機盛行的今天,即使是優秀的iPhone,也很難告別一天 一衝的命運。悲傷的是即使科技已經進步到可以讓人類上天入地,電池技術還是沒有什麼大的突破。如今電池的儲能密度和幾年之前相比沒有什麼變化,想提高電池 的容量,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增加電池的體積。如此一來,勢必會增加整機的厚度。要知道安卓機都是電老虎,如今各安卓旗艦機基本都配有3000+容量的電 池,尚且不能完全保證電量,就更不用那些超薄的智能機了。

回看智能手機的發展史,會發現歷來被認可的手感優秀的手機,不是那些超薄手機。就像小編很喜歡的moto x,其最厚的地方將近10mm,即使如此,手感依舊可以是目前智能手機中最好的。如今大部分的超薄手機,大多隻是廠家的一個噱頭而已。令人慶幸的是,包 括諾基亞和LG在內的一些廠商已經意識到盲目的追求纖薄並不可取。LG就曾經表示過,旗下旗艦機本可以更加纖薄,但考慮到握持手感,並沒有這樣做。

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了一個各方面設計都很平衡的時期。小編認為,在6mm到7mm這個量級的手機,完全可以犧牲1mm的厚度,讓機身強度,攝像 頭,電池等方面都提升一個台階。相比於過分的追逐纖薄,爭取一些沒有意義的第一名頭銜,有時候,更加關注用戶的本質想法,可能才是更好的選擇。相信只有意 識到這個道理的廠商,才能在手機群雄混戰之中笑到最后。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