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諾貝爾獎得主夫婦另一面:不同軀體的一個大腦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0-06 20:51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剛給頒發的2014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得主為:美國科學家John O Keefe(約翰-歐基夫),挪威科學家May Britt Moser(梅-布萊特);以及挪威科學家Edvand Moser(愛德華-莫索爾),以獎勵他們在“發現了大腦中形成定位系統的細胞”方面所做的貢獻。


此次的諾得主莫瑟爾夫婦(Edvard 和May-Britt Moser)已經共事超過30年,結婚超過28年的事實並沒有讓他們對大腦科學的研究興趣有絲毫減弱。他們會在早餐時間討論這個話題,他們也會在清晨的實驗室會議中進行更加細緻的探討。夏天夜晚,在附近的小餐館吃飯時,夫妻倆仍然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的大腦究竟如何能夠指引我們回家?May-Britt:“要想走回家,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自身此刻的位置,我們要去往哪裏,何時拐彎,何時停下。真是難以置信,我們竟然不會迷路!”

如果誰最了解回家的路,那麼一定就非莫瑟爾夫婦莫屬了。他們兩人在2005年因為發現了小鼠大腦內的“網格細胞”而在學術界聲名鵲起。這種奇特的神經細胞同樣存在於人類的大腦內,它們的工作有點像是我們內置的全球定位系統,讓動物得以了解自身的位置。在那之后,莫瑟爾夫婦一直在這個問題上繼續前進,研究這些網格細胞如何與其他特定的神經細胞之間發生相互作用,這些細胞一起,構成了生物體完整的導航定位體系。對這些網格細胞的研究或將幫助了解記憶的形成機制,並解釋為何當我們回想起過去的某些事件時,往往會伴隨事件發生時的場景,如某個房間,街道,或是景物。

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這兩人已經成為科學界的一種“現象”。夫妻兩人合作無間,相貌親切,彷彿一個大腦分別長在了兩個不同軀體之內。他們在位於挪威特羅姆瑟資金充裕的實驗室內開展工作——這裏是歐洲的遙遠角落,距離北極圈只有大約350公里。他們共同發表文章,一起獲得獎項——他們是一個整體。當然他們最近獲得的獎項就是剛剛頒發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了。他們與曾經在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導師,神經科學家約翰·奧基夫共同獲得了這一殊榮。2007年,在他們僅40多歲的年紀時,莫瑟爾夫婦獲得卡維裏基金會的資助建立一個卡維裏研究院,而全球一共只有17個這樣的研究院。現在莫瑟爾夫婦已然是挪威的小小名人,而他們的實驗室也已經成為一塊磁石,吸引全世界神經科學領域的頂尖學者前往。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納楚姆·烏拉諾夫斯基(Nachum Ulanovsky)表示:“他們的周圍全都是極有學識之士。”烏拉諾夫斯基剛剛在今年9月份造訪了莫瑟爾夫婦在特羅姆瑟的實驗室。

莫瑟爾夫婦的工作將他們引向了21世紀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就像計算機利用程序語言進行運作,比如Java,大腦似乎也有自己的運行語言——它們就隱藏在神經細胞激活的頻率與持續時間,以及大腦迴路中周期性漲落的神經電信號模式之中。這些信號讓大腦得以反映外部世界,如聲音,光纖,氣味以及自身在空間中的位置——當然是以一種它能夠理解併進行運算的語言。有了網格細胞的發現,莫瑟爾夫婦首先闖入了這一大腦科學未知的領域,而現在,這一領域面臨的挑戰將是繼續前行。

斯坦尼斯拉斯·地哈尼(Stanislas Dehaene)是巴黎法蘭西學院的神經科學家,他:“莫瑟爾夫婦的研究直指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核心,他們正嘗試理解認知現象背后的神經密碼,從而將計算機科學與生物學,甚至哲學統一起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