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視點:世界第一又如何?與經濟脫鉤才能喚醒牛市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30 08:41
關於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新聞,再也無法激起國民的自豪感,對於這種數字遊戲,民眾表示出了空前的冷靜,脫離環保、社保、人均收入空談經濟規模的確是沒有意義。據人民網引述《瑞典日報》報導,中國已經在“國慶節”之前成為了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則退居第二。在我看來,中國GDP的規模已經成為了現在經濟轉型最大的包袱,因“中國需求”帶來的全球資源價格推升,反過來讓粗放型增長有不堪重負的成本,並在日積月累之后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問題,如何讓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而不是帶病狂奔是新一屆政府更為關注的頭等大事。
打開中國經濟增長的版圖,就非常容易理解,為什么中國經濟一給力,全球就通脹。“發展才是硬道理”!在這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口號背后,是地方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甚至粗爆的推動經濟前進,在以簡單來料加工的方式,向全球輸出著政績顯赫但利潤微薄的“中國制造”同時,也因其巨大的甚至黑洞般的需求,在吞噬著全球范圍的內各種基礎原材料,並推動大宗商品價格飆升。
當中國晉升為全球石油進口第二大國之后,世界原油價格便展開了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有數據顯示,在中國經濟復甦的2009年,中國消化了世界38%的鋼鐵、29%的鋅、27%的鋁21%的銅、19%的鎳以及32%的石油,事實上,早在2007年中國的優勢項目煤炭就已經由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而國際煤價也借此拉出十個“漲停板”,待中央政府4萬億投資砸下之后,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國。
在中國經濟對資源消耗驚人增長的同時,污染與排放問題也到了十分惡劣的程度。有測算表明,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對國民健康的影響正變得前所未有的突出。事實上,並不需要精確的數據,在全國范圍內產生的霧霾一度到了開窗可見的地步。在霧霾籠罩、空氣污染讓人無處可逃的時候,經濟增長規模全球第一又如何呢?
對此,在去年年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就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事實上,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繼改革開放之后的二次改革,在持續反腐后通過新的生產關係已經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在這個階段,如何做好地產舊支柱與產業新經濟之間的銜接實現平穩過渡,是一個比單純的推動經濟規模增長要復雜的多的重中之重。
雖然股票市場在“穩增長”的直接拉動作用上遠遠比不上房地產,但在為改革攻堅戰做準備的戰略意義上卻遙遙領先於房地產,當前正在火熱展開的IPO,也並不是要簡單取代銀行成為中國經濟新的融資血脈,而是要以更加靈活的“無形之手”來孵化新經濟,為走出以房地產為代表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預做準備。換言之,只要中央政府能以更加篤定的態度在經濟層面擺脫對GDP規模的“崇拜”,股市所背負的擔子就越重,獲取的政策與資金資源就越多,與經濟“脫鉤”之后牛市的機會就越大。
A股不曾是經濟的晴雨表,但這次有機會做改革的體溫計。(金融界網站首席評論員 嚴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