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對中國懷疑問題在于西方人不切實際的假設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30 08:41
懷疑中國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在之后的數十年里,一些觀察人士人則希望,中國政府里的溫和派干部能帶領中國成長為一個更加友善、溫和及民主的國家。
如今,在中國即將迎來65歲誕辰之際,與毛澤東逝世以來的任何時期相比,目前的中國正處於實力最強、民族主義傾向最嚴重、也是維持一黨制決心最堅定的時期。
在本月早些時候對全國人大發表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要切實防止出現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現象”,“切實防止出現黨爭紛沓、相互傾軋的現象”。
到底發生了什么?西方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界人士怎么總是如此誤讀中國呢?直到今天,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和gdp、軍隊規模和情報預算、甚至是中國對西方的意圖,專家之間都不曾達成共識。在中國將往何處去這個問題上,共識就更少,雖然大多數證據指向政治開支減少、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以及反對戰后國際體系。
西方政府從一開始就沒有理解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政府中的專家認為,中國不會卷入朝鮮戰爭。肯尼迪和約翰遜認為,中國會對越南戰爭作壁上觀。在那之前的每一屆美國政府都認為,中國會永遠與蘇聯保持一致,甘心做蘇聯的小弟。然后中蘇邊境戰爭於1969年爆發,美國外交界大為震驚。
當尼克松和基辛格上任之后,美國人的觀點是,中俄之間的關係已經永久性破裂,因而才有了1972年讓人吃驚的“開放”。到了里根上臺時,流行的觀點已經變成“所謂的共產主義中國”已經走上了自由市場民主的道路(里根自己就喜歡這么講)。
這個政黨通過招募中產階層人士和百萬富翁參與,改造了自己。多數估測表明,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仍是半官方控制的(不過我們也不能完全確定)。
同樣的,事實也只讓那些繼續作出中國實行民主預測的教授和記者感到尷尬,例如吉利(bruce gilley)的著作《中國的民主未來,將怎樣產生》(china s democratic future, how it will happen)。至於預測中國經濟未來的書,則仍未達成共識。一本擺上了許多中國學者書架的名書《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和另一本名為《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的書針鋒相對。
西方人還錯誤地預測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認為其將依然是一支“短腿”的陸基部隊。然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8月與解放軍將領討論了追趕美國軍力的創新計劃。與會將領都有誰?有一些是原先被我們認為不代表中國政府主流想法的人,其中包括劉亞洲,也就是帶有強烈反美色彩的電視宣傳片《較量無聲》(silent contest)的策劃人。
換而言之,中國依舊充滿著神秘色彩,而這個國家可能成為美國面臨的最強大對手。
原因何在?為什么在我們花了60年時間對一個國家進行了研究、對抗、與之聯合並再度發生衝突之后,我們仍對這個國家充滿懷疑和猜測?
經過40年對中國人的研究之后,我得出的答案是,問題不在於中國,而在於我們自己。60年來,我們西方人一直通過我們自己的利益來看待中國,比如把中國當成潛在的制衡蘇聯的力量,或是美國貿易和商業投資的來源地。
我們向中國人身上投射了一個讓人滿意的形象──一個正在等待著轉變成民主政體的國家,或是一個尋求全球和諧、容易駕馭的儒家文明。中國領導人尋求我們的經濟、科學和軍事方面的援助,我們因此感到安心,但卻忽視了表明民族主義情緒不斷增長的文字、行動和宣言。65年之后,我們並不知道中國想要什么,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傾聽部分與我們一廂情愿的想法相反的強有力的聲音。
隨著中國繼續崛起,我們的第一步應該是放棄那些讓我們感到舒服的假設和虛假現實。我們必須重新研究中國,並且承認,統治者已經下定決心,不會隱退到歷史當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