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股評論:疑似Facebook殺手出現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27 11:25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普萊蒂(THERESE POLETTI)撰文介紹了近期異軍突起的社交網站Ello,分析了其長處,以及能夠衝擊到Facebook的優勢,但同時也指出,他們是否能夠獲得最終的成功,現在還言之過早。

以下即普萊蒂的評論文章全文:


本周當中,社交媒體圈子當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Ello,這家新創建的社交網絡正吸引多的眼球,而這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他們明確的反Facebook立場。可是,他們現在還只是一家初創公司,沒有任何廣告,因此自然也就談不上利用用戶的資料,但是,將來呢?

Ello的用戶數量顯然是在暴增,盡管這個網站需要邀請才能注冊,但是大量人流的湧入還是讓他們的伺服器出現了問題。當用戶來到他們那簡潔明了,黑白色調為主頁的網站時,他們會告訴用戶——請看“宣言”。

“你們的社交網絡,其所有者是廣告商。”Ello的“關於”頁面寫道,“你們分享的每一段內容,你們交下的每一位朋友,以及你們所關注的每一個連結,都被人追蹤,記錄著,轉化為數據。廣告客戶會購買你的數據,這樣他們就可以讓你看到更多的廣告。你本人就是這過程中被買賣的商品……我們相信,應該有一種更好的方法。”

研究紐約科技公司的博客Betabeat介紹,這家網站是今年早些時候上線的,目前還在試運行階段,因此最初的進展一度非常緩慢。Ello的主要創建者巴內茨(Paul Budnitz)對Betabeat表示,本周,他們的注冊規模已經達到了每小時4000人。周四更新的報導當中,這一數字又增長了七倍。甚至,在eBay[微博](EBAY)上面,還有人賣起了Ello的注冊邀請。周四,這家拍賣網站上有33個Ello注冊邀請在出售,定價從5美元到500美元不等。

巴內茨還建立了一家Budnitz Bicycles,製造輕便的復古風格自行車,他在回應MarketWatch的電子郵件採訪時表示,當初創建Ello的初衷非常簡單,“我們就是想要建立一家為我們自己服務的社交網站”。現在到底有多少人在試用他們的網站?巴內茨表示“很多!”,但是拒披露具體數字。

網站上列出了總計七位聯合創建者,其中有兩位是平面設計師兼軟件開發員。

許多人都認為,Ello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地興起,其實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因於Facebook(FB)的一項新政策。社交媒體巨頭近期開始取締那些不用真名,或者是與“官方認定身份相關”的名字的用戶,而這種做法在藝術家、音樂家和同性戀群體當中激起了強烈的反彈,這些人往往都使用藝名或者化名,為了貫徹自己的藝術風格或者是保護自己的真實身份。

巴內茨同時也是Ello的首席執行官,他表示,這家年輕的公司已經進行了融資,但是拒透露他們有哪些投資者,以及獲得了多少資金。公司目前在多個不同地點同時運作,巴內茨的基地在佛蒙特,有時也會去紐約。他的合作伙伴們則在科羅拉多。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大事件’,但是他們顯然是在合適的時機出現在了合適的地方。”紐約用戶體驗專家雷切爾(Christopher-Ian Reichel)指出,“Facebook目前正處在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上,他們的整群整群的用戶都想要另投他處。”

雷切爾表示,Ello其實“依然處於初級階段,內容很不豐富,人們還是在不斷加入當中”。

千真萬確。在Facebook,近幾天來,我所認識的人當中,關於加入Ello的話題非常引人注目,尤其是藝術家和演員群體。我的朋友德阿奎拉(Sara Klotz de Aguilar)是一位奧克蘭音樂家,她自己不清楚Ello該怎麼賺錢,但是她樂於每月付錢,來宣傳自己的樂隊Sara & Swingtime正在籌備的演唱會。

“如果沒有廣告,不利用用戶的數據,他們該怎麼應付日常開銷呢?沒有誰能告訴我。”德阿奎拉在郵件當中寫道,“坦白,如果我和別人的接觸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面對廣大的受群進行推廣,我倒是非常樂於每月付費的,更不必,在Facebook,你哪怕付費,有時候也不管事。”

巴內茨拒解釋Ello計劃怎樣獲利。他只是:“是的,這確實是一家營利機構,不然的話,它根本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Betabeat將Ello描述為類似Tumblr與Facebook的混合體,界面更加簡約。我接到了加入邀請之后,在那裏並沒有發現多少我認識的人。看上去,這一網絡依然在緩慢積累人氣的進程當中,但是和大多數社交網絡一樣,你所看到的內容取決於你所關注的對象。我發現,這裏發布的內容很多都是照片或者藝術作品,文字很少。

巴內茨在郵件當中解釋道:“Ello就是簡單明了,讓我們和朋友聯繫,觀賞一些漂亮的作品,而不會有被大系統操控的感覺,那些大系統是使得社交網絡變無趣的罪魁禍首。”

Ello表示,他們也會收集用戶的一部分數據。“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們在如何使用Ello,這樣我們就可以讓Ello變得更好。”他們的網站解釋道,“比如,如果我們推出了一個特色服務,我們當然想知道有多少人會使用。”

Ello真的會異軍突起,大獲成功,還是最終只能與蘋果(AAPL)的iTunes Ping或者谷歌(GOOG)的Google+一起,成為Facebook地位難以撼動的另外一個證據呢?一切都還有待觀察。(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