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評論:套利交易重歸新興市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11 08:17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凱西(Michael Casey)撰文指出,近期新興市場再度成為投資者鐘愛的所在,但遺憾的是,這與其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和股市基本面受到了青睞,還不如是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成為新的流動性提供者之后,套利交易的全面復活。
以下即凱西的評論文章全文:
現在,新興市場國家其實是被死死困在了美國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三角戰線當中。
1月間,全球市場都神經緊張,擔心聯儲縮減債券購買力度的計劃將使得資金逃離新興市場貨幣,轉入美元,使得這些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和通貨膨脹。
三個月時間過去了,相反的因素登上舞台,推動資金又迴流到新興市場。如果這樣的局面持續下去,截然不同的問題就將出現,比如資泡沫和匯率高估之類。
市場原本已經逐漸開始適應了聯儲緩慢但是完全可以預期的貨幣刺激解套進程,但這時,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又站了出來,成為了新的全球流動性提供者,於是,流入新興市場貨幣的資金再度旺盛起來。巴西雷亞爾、印度尼西亞盧比、南非蘭特和土耳其里拉的匯率現在較之1月中旬的谷底已經分別有了8%至11%不等的漲幅。
投機抬頭
當然,人們很難這樣的變化就是壞事,就是不受歡迎的。問題在於,當前這種資金流動與其是大家在投資新興市場的生性行業,還不如是在利用發達國家和土耳其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利息差投機。
顯而易見,套利交易的熱潮已經回歸,投資者以低收益率貨幣借貸,然后將所得投入更高收益率的貨幣。比如,以當前的央行基準利率計算,他們以接近於零的利率借出美元、日元和歐元,然后想辦法去賺取巴西雷亞爾的11%、土耳其里拉的10%或者印尼盧比的7.5%的利息。一切其實全然和這些國家未來的經濟前景無關,巨大的利息差就是最大意義所在。
套利交易的上一個繁盛周期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當時,新興市場都非常不情願地看到伴隨自己的匯率增長,出口競爭力受到了巨大的損害,一時間貨幣戰爭之大行其道。這些國家紛紛抱怨,稱美國聯儲和其他重量級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熱錢流入了自己的金融體系。一些國家採取了資本控制措施來限制影響,而投資者和外國官員則指責他們,他們其實應該專注於自己國內的通貨膨脹,進一步提升利率,而這樣的解決方案顯然會讓匯率進一步提升,出口受到進一步打擊。
無論怎樣,這些國家都是難以自保。伴隨聯儲披露出要逐步結束量化寬鬆的計劃,對資金流出的恐懼又成為了現實。盡管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滿心不情願地採用了更高的利率,也沒能阻止這一趨勢的發生。資金外流在1月中旬達到頂峰,演成了一場小小的危機,望的土耳其央行採取了極為罕見的做法,將基準利率提升了5個百分點以上,希望以此來支持里拉的匯率。
問題在於,我們當前是否正在重演曾經的由泡沫到破滅的循環。
從積極的角度看去,基金追蹤公司EPFR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很多資金流入了新興市場股票基金,這意味那些擁有更長期眼光的投資者最終入場了。在截至4月2日的一周時間當中,新興市場股票基金投資凈流入量達到25億美元,打破了今年開年以來持續流出的局面——在第一季度當中,這些基金凈流失投資410億美元,創下了歷史紀錄。
不過,相對而言,還是貨幣市場和貨幣流動數字更為重要。盡管這一領域還很難拿到及時的數據,但是關於趨勢重大反轉的早期數據還是現實,新興市場的再度受到青睞,還是先天性投機的成分更大。
歸根結底,實打實的經濟數據確實是乏善可陳。巴西已經連續兩年經濟增長速度不到2%了,而且還受到高達6%的通貨膨脹的困擾,政府財政賬戶難以為繼,而大宗商品出口則因為中國需求增長減緩而吃苦頭。土耳其曾經是外國投資者的摯愛,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較之巴西是要好一點,但是卻只有自己兩年前的三分之一,通貨膨脹率接近8%,總理埃爾多安的專制引發了廣泛的抗議,也嚇跑了外國投資者。至於新興市場的其他國家,故事也都美妙不到哪裏去。
關鍵在於,投資者熱愛可以輕鬆獲取的利潤。當全球市場逐漸失去其波動性,發達國家的政策意味在相當時期內,還將持續有廉價資金的供應,像這樣的利息差實在是令人難以割捨……至少在整個市場的情緒完全轉變之前,都會是這樣。
只要全球層面依然存在這樣的政策差異,每個國家都各自為戰,孤獨地面對全球投機資金,這種高風險的故事就將一直持續下去。(子衿)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