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別人不代表肯定自己
鉅亨網新聞中心
否定別人不代表肯定自己(葉柏毅報導)
今年又到了選舉年,不光是台灣有選舉,美國也要進行期中選舉。每到選舉,各個候選人為了拉票造勢,或是打擊對手,可說無所不用其極;招式盡出,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給。但也不禁讓人好奇,究竟這些候選人,出來參選,到底是為了以服務為目的,還是以當選為目的。
現代民主政治的一個頗令人詬病之處,就是讓選民在投票的時候眼花撩亂,不知道到底該怎麼選擇。也因此,往往有所謂的「負面選舉」情況產生。很多候選人,彼此之間相互攻擊,只為了證明對方是個爛蘋果,所以希望選民把票投到自己身上。在臺灣,進行了投票選舉那麼多年,似乎也可以隱然看出一個趨勢,就是以往的選舉,大家還會把「選賢與能」這四個字掛在嘴邊;然而近年來的選舉,多半的選民,在無奈之餘,則會搬出所謂的「在兩個爛蘋果當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來聊以自慰。如果說我誰都不想投,那麼又有人說「今天你不參與政治,明天政治就會來干預你」,搞得大家心煩意亂。原本民主政治當中的政治參與,是希望人人能夠盡一份力,讓自己的家園變得更好,可是從臺灣開始有民主選舉以來,我們的社會似乎沉淪益甚,與大家理想中所期待的民主政治景況,相去甚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如果細究起來,我們可以說:有人同意,民主政治是要「選賢與能」;也有人同意,民主政治是要在「兩個爛蘋果當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乍看之下,這兩種命題,似乎都有其道理。然而如果把這兩種命題,同樣擺在民主政治的運作架構下來看,就可以發現,這兩種命題,其實是相互矛盾的悖論。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謂的「選賢與能」,是希望我們能夠選出一個有才德的人,為社會服務;但所謂「兩個爛蘋果當中選出一個比較不爛的」,則是我們認為沒有一個選擇是好的,但我們又不敢做出「不選擇」這個選項,因此在臺灣,才會有一種奇怪的「含淚投票」的情況。然而,民主政治不是以民為本嗎?為什麼一個以民為本、以民為主的制度,會搞到民眾需要含著淚去投票的地步,民眾難道沒有拒絕爛選擇的權力嗎?
至少在臺灣,我們看不到民眾有這樣的自覺,敢於對不好的選擇說「不」。比利時民眾敢於拒絕讓爛人爛黨組成政府,作賤人民的勇氣,在臺灣似乎很難見到,原因很簡單:因為臺灣民眾,往往被「兩個爛蘋果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這種似是而非的言論給蠱惑了。如果我們認為,「選賢與能」是選出有才德的人,為社會服務;那麼相對而言,「兩個爛蘋果裡選出一個比較不爛的」,選出來的還是爛蘋果啊,就算他沒那麼爛,但也絕對不好。長此以往,則整體政治社會環境,當然是往下沉淪。在黨同伐異的爭鬥當中,我們逐漸忘卻了選舉其實是要選出一個我們喜歡的人,我們信任的人,我們可以付託未來的人;不是任由哪一個政黨,隨隨便便推出一個莫名其妙的人選,然後再告訴選民說,你應該在「兩個爛蘋果當中,選出一個比較不爛的」。比較好的爛人,還是爛人啊,就好像猴子之王永遠是猴子,它永遠不會變成人一樣。也就是說,這樣下去,臺灣永遠會被選出來的爛人所左右,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怎麼可能會好?這就是臺灣當前所有政治社會問題的根源所在。
其次試想,就是假設真有這麼一種「要在兩個爛蘋果中選出一個比較不爛」的狀況,那麼在這兩個爛蘋果中,要如何證明「他比較爛,我比較不爛」?於是,所謂的「負面選舉」手法就大肆出籠了。大家可以回想,近年來,但凡臺灣只要有選舉,是不是口水黑函指控滿天飛?選民所期待於候選人的所謂願景、理念與政見,卻完全付之闕如?何以致之?原因很簡單,就是受到「兩個爛蘋果裡,選出一個比較不爛的」這種謬論所左右。多數的候選人,其實腦袋空空,嘴裡也說不出什麼像樣的政見,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只有祭出所謂「負面選舉」的招式,挖空心思,無所不用其極地去指控對方是個爛人,不管是品格也好、道德也罷,對方都是有瑕玼的;而正因為他是爛人,相對來講,就顯得我比較不爛,所以請選民就投我吧。然而,這其中卻有一個最大的盲點,就是「否定別人不代表肯定自己」。就算是對手很爛,有重大瑕玼,但對手很爛,能證明我自己很好嗎?不能。也就是說,「對手很爛」與「我很好」,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對手很爛」是一回事,但與我的能力好不好,是完全無涉的。然而,如果無法證明我很好的話,那麼我的重點,也只能擺在「不斷強調對手很爛」這方面,從而才能迴避「其實我自己也沒好到哪裡去」這樣的窘境,並省去了我要勾勒出什麼樣的願景,我要把這個社會帶往什麼樣更好的境地等等的正面藍圖,都不用,我只要不斷地強調對手很爛,接著再向選民灌輸說「大家應該在兩個爛蘋果當中,選出一個比較不爛的」這種謬論,然後就以為自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坐等當選了。這就是為什麼臺灣近年來的選舉,負面文宣大行其道,反而對臺灣要怎麼發展,才會有更好未來的討論,幾近於零,因為大家都在相互攻擊,忙著證明「對方很爛,我很好,請投我」。但是,候選人不提,而選民也忘了,「否定別人不代表肯定自己」,對方好不好,跟你好不好,我們都要檢視,而這兩者,並沒有連帶關係。
因此,像「兩個爛蘋果當中選出一個比較不爛的」這種謬論,已經危害臺灣至深。大家疏於討論未來的願景,只忙於在選舉中不斷攻擊中傷對手,這至少已經為臺灣社會帶來了兩個顯而可見的惡果:一個是大家不斷在尋找對方的缺點,持續在向這個社會傳遞「對方很爛」的訊息,而無法舉出「我很好」這樣的優點,因此整個社會都在循環地隨著負面選舉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打轉,而完全忘了選舉的目的,其實是要讓好人出頭,讓有能力的人來建設這個社會,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其二是:在「爛蘋果理論」下出來競選的人,完全不思進取,因為他們只專務攻擊對方而能夠當選,但本身對於如何建設這個社會,全然沒有中心思想,因而會變得只顧討好選民。今天甲團體說東就往東走,明天乙團體說西又往西走,缺乏施政主軸的結果,就是搞得臺灣一團混亂,原地打轉,而這不正就是臺灣社會當前的不堪景況嗎?
所以,面對即將到來的選舉,我們做為選民,應該要主動跳脫這種惡性循環了,不只是做為閱聽人要耳聰目明,做為選民更應如此。我們必須把思緒釐清,把眼睛睜亮,要能夠想清楚,我們要選的是一個可以證明自己夠好,能夠有明確目標,有想法把臺灣帶出泥沼困局的人,而不是專務負面選戰,抹黑扒糞,以不斷強調對手很爛為己任,置個人政見於度外的候選人。如果能夠把握這一點,那麼你的選擇,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但若是連這一點都想不清楚的話,那麼就算公民要列入大考,考一千次也是枉然,因為一個社會的公民素養,是要用實踐去做出來的,而不是靠考試考出來的。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