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式強硬”只是口舌之爭不會化為實際行動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06 08:39
外媒看中國式強硬
編者按:記者韓詠紅在聯合早報的文章認為,“中國式強硬”相當多時候只是口舌之爭,不一定會化為實際行動。於是這類口舌爭執帶不來實際利益,還暴露了一種文化心理:中國民眾在高度現實主義的指導下,既接受“發展是硬道理”,也承認“拳頭是硬道理”,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意識深植於社會意識中,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也被迫接受這個原則。在國家層面,早期的領導人以“落后就要挨打”來激勵民眾發奮趕超列強,當中國強大時,其他國家則擔心“落后就要挨打”就是中國看待弱小鄰國的心態。
亞太區域近期不大太平。中國與日本在釣魚島主權、歷史問題上的對峙繼續無解;中國和菲律賓因漁獵海龜謎團鬧矛盾,中國和越南海上衝突不斷,越南爆發大規模反華暴亂,造成多名中國人死亡……
本周,一艘越南漁船在與中國漁船的衝突中沉沒,中美這兩個世界大國針對彼此以及圍繞南中國海的爭議也更激烈上演:繼美國起訴五名中國軍人是網絡間諜后,美國總統奧巴馬前天批評中國“挑釁”,美國眾議院昨天再通過決議,要求中國停止審查關於“天安門屠殺”的資訊。
上述多起事件,主角都是中國。從中國的角度看,這些爭議的背后都有美國的影子,有意找碴的是美國。中國堅持自己是合理、正當地捍衛本國主權與利益,但中國采取的應對舉措,引起的外界觀感與評價卻十分復雜。
如果一事論一事——釣魚島問題是日本率先采取進取姿態,中國要實際行使在西沙群島海域鉆油的權力,也並非沒有法理基礎。但從宏觀角度看,這些糾紛,尤其是近期的海上衝突,影響了本區域的整體氣氛。本區域的和平穩定前景出現了不確定性,而既然美國是“既存”的超級大國,中國是“新興超級大國”,一些人將中國崛起視為當前唯一出現變化的因素,是引發其他變化的根源,並因此對中國崛起感到不安。
中國一再宣示走和平發展道路,用自己的發展惠及鄰國,吊詭的是,外界不斷強化的印象反而是——中國越來越強硬,開始“耀武揚威”。作為體量龐大,軍力凌駕本區域眾多國家的大國,它可以運用更嫻熟的外交手腕來處理事態,卻選擇了不少會加劇緊張局勢的單方面行動。
而且,這種強硬的態度既由艦艇、水炮傳達,也在一些官員的公開談話、官媒文章,具體的涉外辦事方法,以及民眾語言中透露出。這幾年跟一些亞洲國家外交界人士談話,說到中國,一個普遍感嘆是:中國官員的自信心爆棚得讓人無語。
對許多中國民眾看來,在此前長期的忍讓后,中國外交終於“硬起來”,讓人很解氣。他們可能沒意識到,“強硬”指的不只“強大”,也包括“生硬”。在外人眼中,“中國式強硬”常常與“生硬”和“放狠話”如影隨形。像馬航370事件中,有情緒激動的中國家屬就對馬航工作人員怒吼“讓你看到中國人的力量”,也是典型的“放狠話”。
其實“中國式強硬”相當多時候只是口舌之爭,不一定會化為實際行動。於是這類口舌爭執帶不來實際利益,還暴露了一種文化心理:中國民眾在高度現實主義的指導下,既接受“發展是硬道理”,也承認“拳頭是硬道理”,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意識深植於社會意識中,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也被迫接受這個原則。在國家層面,早期的領導人以“落后就要挨打”來激勵民眾發奮趕超列強,當中國強大時,其他國家則擔心“落后就要挨打”就是中國看待弱小鄰國的心態。
嚴格說來,國際社會本質上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任何國家都尋求保護本國核心利益,這沒有錯。但在實力原則以外,也講究道義和外交技巧,強勢語言與姿態經常明晃晃地表現出來,會加劇其他國家的不安。
有中國學者最近私下指出,當中國經濟實力上行是大趨勢,又尚未強大到足以改變國際格局的此時,大可不必力爭南中國海的鉆油利益,為此而招惹敵意,破壞和平崛起的環境,反而因小失大。中共建國初期,領導人與民眾都深知“人心”的重要性,包括團結國內民眾,也致力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援,此一時彼一時,可見人類硬實力與智力的發展,並不一定對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