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建漂浮核電站 關鍵技術助華建核動力航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29 08:03
圖為建設中的「羅蒙諾索夫院士」號,船上設有兩台KLT-40C核反應堆,功率各為35兆瓦,足以供應一個5萬人口城鎮所需電力。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香港《明報》消息,不久前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期間簽署的文件中,包括一份《全面核電合作諒解備忘錄》,中俄兩國將合建漂浮核電站。漂浮核電站是一個建在水面的核反應堆,而同樣技術有助於建造核動力航空母艦,俄羅斯專家認為,該項目對中國海軍有重大意義。
據「俄羅斯之聲」電台報導,中俄雙方開展這種合作的談判已經多年,然而一直未能取得實質進展。俄羅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擁有自己項目、並在聖彼得堡建造「羅蒙諾索夫院士」(Akademik Lomonosov)號漂浮核電站的國家。「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擁有兩台KLT-40C核反應堆,功率都為35兆瓦,還能供應熱能、每晝夜生產4萬至24萬噸淡水,相當於為一個5萬人口城鎮提供所需電力,建成後可能將被調去為俄羅斯最北部城市佩韋克(Pevek)供電,該市人口只得2.5萬人。
報導指,中國擁有製造核動力潛艇的經驗,目前正為水面艦艇研製自己的核反應堆,以便未來安裝在核動力航母上。報道認為,中俄合建漂浮核電站,即使毋須直接轉讓技術,仍可幫助中國人更好地掌握類似系統的製造原理、培訓核動力專家,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Vasiliy Kashin)認為,該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將對中國海軍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說,雖然中國能造核動力潛艇,但潛艇排水量僅1萬噸,航母則在10萬噸級,且並非簡單倍增就能解決,法國核動力航母就是用「加大碼」潛艇反應堆,但推力仍嫌不足,巡航速度較慢。
漂浮核電站技術與核動力航母是有相通之處,主要區別是一個民用、一個軍用,軍用對抗損性能要求高得多,除如民用一樣要抵受海浪衝擊、海水腐蝕之外,還要考慮敵方砲火攻擊的情況。俄方原本出發點只是建核電站,對於向中國轉移航母等戰略性武器技術仍有顧忌,所以最終相關技術從民用轉為軍用仍然不易。
香港城市大學核工程系教授胡仲豪亦指出,船上的反應堆需要比普通漂浮核電站更「慳位」,而且鈾235原料要更「濃縮」,因為海上不方便換燃料,漂浮核電站可能一年至一年半換一次燃料,但船上可能10年才換一次,故反應堆內合金材料的耐用程度也要高得多。
漂浮核電站每個造價約100億盧布(22.5億港元),建在一艘長144米、寬30米的船上,地震、海嘯對其影響較小。由於俄羅斯地域廣闊,能源分布不均,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宜建核電站,但漂浮核電站可泊在離岸數公里的地方,以浮柱固定,並與岸上的高壓電纜相接,能夠為偏遠地區、海上油井供電,或在災害來臨時直接駛往需要的地方提供應急能源。
全球首個漂浮核電站是美國的「斯特吉斯」(Sturgis)號,在1960至1970年代為巴拿馬運河地區提供能源,但該站關閉後,美國未再建設類似項目。俄羅斯的漂浮核電站技術源於蘇聯核動力破冰船,但噸位仍遠遜航母。
胡仲豪指,漂浮核電站技術有利有弊,一方面離海水更近,更易冷卻;另一方面,建在陸上的核電站一旦發生意外,幾千度的熱能會令機組熱熔,地底岩石也會熔化,且無法停止,在海中則有大量海水源源不斷冷卻反應堆,但會令輻射物質隨洋流迅速擴散至其他國家。黃東亦稱,漂浮核電站技術並未成熟,中國若採用,恐怕是做了俄羅斯的「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