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中國經濟的“習近平常態”:與胡溫十年完全不同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將如何演進?習近平總書記近期調研時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已經給出了答案:“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稱,如果再提煉一下,可以簡化為一個詞:“新常態”,我們不妨稱之為“習近平常態”(pinormal)。


這種“新常態”建立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之上,既完全不同於胡溫十年,也不同於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可能是中國經濟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十年變革期。

1、增長速度新常態: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

過去十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來自兩大紅利的驅動。從供給端看,內部的人口紅利帶來了豐富的廉價勞動力,推升了儲蓄率和潛在經濟增速。從需求端看,外部的全球化紅利帶來了外需的爆炸式增長和外資的大規模涌入,奠定了外向型增長模式的基礎。但目前來看,內外兩大紅利正在加速衰退,甚至變為拖累,這勢必導致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

從國際經驗來看,高增長之后的“換擋”也是必然趨勢。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二戰后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13個,排除博茨瓦納、馬耳他、阿曼這樣的小國,剩余10個經濟體基本都從第三個十年開始減速,第四個十年能保持7%以上增速的只有台灣,其余經濟體基本都掉到了4%以下。而中國目前已進入高增長的第四個十年。

2、宏觀管理新常態:從西醫療法到中醫療法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處於上行頻道,經濟下行基本是周期性波動,決策者更傾向於從需求端入手,通過“大投資”、“寬貨幣”實現總量寬鬆、粗放刺激,彌合產出缺口。這種思路類似於西醫療法,一生病就要吃止疼藥、打抗生素。從積極的一面講,西醫對症下藥、藥勁猛,在治理危機時見效速度快。但是,從消極的一面講,這種療法治標不治本,而且是藥三分毒,長期使用西醫政策必然會產生不利的副作用,甚至造成嚴重的後遺症。

未來十年政府將采取一種全新的中醫療法。面對病痛,不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休養生息、增強身體的免疫機能,憑借自身力量克服病痛,消除病根。也就是說,政府不再寄望於通過“放水”、“刺激”等需求管理手段抬高經濟增速,而是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寧愿速度降下來一點”,也要著力通過促改革和調結構消化前期政策,發掘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財政政策方面,從“挖坑放水”式的建設型財政向“開渠引水”式的服務型財政過渡。貨幣政策方面,從過去的“總量寬鬆、粗放刺激”轉向“定向寬鬆、結構優化”,更好的為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服務。

3、改革轉型新常態:從淺水區改革到深水區改革

如前所述,中國目前的經濟減速不是簡單的周期性現象,自然不能單純依靠逆周期的需求管理,更重要的是打破供給端的瓶頸,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增長動力哪里來?習總書記上任之初就給出了明確的答復:“只能從改革中來”。2012年12月7日,距離十八屆政治局常委亮相不到21天,習近平第一次離京調研選擇了重走小平路,宣示對攻堅深水區改革的信心。

時隔一年之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習近平親自出任組長。中共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類似的正國級改革領導機構,就是1982-1987年的“體改委”,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兼任主任,而深改組規格顯然更高,新一輪改革已經箭在弦上。

改革的核心是從制度層面打破未來十年經濟增長的供給瓶頸,對沖潛在增速的下行壓力。首先是改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四大關鍵領域。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戶籍制度,改善勞動力供給。第三是改革金融體系,改善資本供給。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善土地供給。

4、人口結構新常態:從人口紅利到人口老齡化。

過去近四十年的時間里,中國人口撫養比從78.5%一路下滑至37.8%,勞動力人口即15-64歲人口占比從57%升至74.5%。但從2011年開始,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迎來拐點,勞動力人口比例開始下降,老齡人口占比加速上升。未來十年,計劃生育對人口結構的沖擊將加速顯現,老齡化趨勢將愈發明顯。盡管單獨兩孩等政策調整以及人口素質的改善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人口結構的惡化,但仍將顯著的推高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使中國在全球的勞動力比較優勢進一步弱化。

5、對外貿易新常態:從貿易失衡到貿易再平衡。

過去十年,伴隨著發達國家一輪史無前例的加杠桿,其儲蓄-投資負缺口不斷擴大。再加上中國加入wto和人口紅利帶來的出口競爭力提升,中國迅速崛起為全球最大的順差國之一。但目前貿易再平衡已經啟動。2008年銀行業危機之后私人部門去杠桿,2009年主權債務危機之后公共部門也開始去杠桿,去杠桿的直接后果是發達國家的儲蓄-投資負缺口和經常賬戶逆差不斷收窄。

內需不給力,各國開始加大力度搶外需。未來十年,wto紅利將逐步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所謂abc wto(anyone but china,意為排除中國在外的wto)的巨大挑戰。從技術角度看,中國的服務貿易逆差、投資收益逆差以及貨物貿易中的能源逆差正在逐步吞噬一般貨物貿易日漸萎縮的順差,未來中國經常賬戶甚至可能陷入逆差。

6、資本流動及人民幣匯率新常態:從單邊流入、單邊升值到雙向波動

過去十年,發達國家的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金融危機后的qe浪潮,讓全球流動性迅速擴張,並大量涌入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人民幣持續單邊升值。但這種趨勢正在逐步逆轉,外資退潮已拉開序幕。2014年qe逐步退出,2015年美聯儲大概率加息,全球流動性拐點到來。

伴隨著歐美經濟的“逆差糾正式”復甦,全球資本將加速回流中心國家。拉長周期看,2008年的美元指數很可能已經是個大底部,未來美元升值大周期將加速刺破新興市場泡沫,中國雖然有資本管制和外匯儲備的防火墻,但未來從“資產本幣化、負債美元化”向“資產美元化、負債本幣化”的轉變足以終結外資的單邊流入和人民幣的單邊升值。

7、房地產市場新常態: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

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下行壓力並不是簡單的短期現象。從國際經驗看,人口拐點往往意味著房價拐點,美國勞動力人口占比2006年見頂,2007年房價開始轉向;日本勞動力人口占比1992年見頂,1991年房地產泡沫就已經開始破裂。而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已經在2011年迎來拐點。

在人口結構的壓力下,房地產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這將使中國經濟失去最重要的增長鴉片。但是,中國51.8%的城鎮化率仍遠低於美日房價泡沫破裂時的水平,未來城鎮化進程帶來的剛需能對房價構成一定支撐,因此談論黑鐵時代也為時尚早,未來可能是不溫不火的白銀時代。

8、產業結構新常態:從工業主導到服務業主導

自1990年以來,工業在gdp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40%以上。但金融危機之后,先是需求大幅萎縮,后是4萬億造成嚴重產能過剩,中國的工業占比開始加速下滑,服務業占比半被動、半主動的提升。到2013年,gdp中的服務業占比已經超過了工業,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超過工業。

未來十年,中國將完成從工業大國向服務業大國的蛻變。一是問題倒逼之下,國家將加大力度治理工業產能過剩,同時加速開放以民營醫院、民營銀行為代表的服務業部門,擴大供給。二是伴隨著收入和資本存量的增長,中國正在從投資和出口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經濟過渡。從歷史經驗看,這必將明顯提升對服務業的需求,尤其是商貿物流、互聯網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

9、區域發展新常態:從各自為戰到協同發展

鄧小平時代設立沿海經濟特區;江澤民時代推動浦東新區和西部大開發;胡錦濤時代重點建設濱海新區。但過去區域之間基本是各自為戰,粗放發展。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之下,新一屆領導的區域發展思路已經轉變,核心是打破過去的“一畝三分地”思維,頂層設計、結構優化、協同發展。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區域一體化乃大勢所趨”。在區域一體化的基礎上,從點到面,逐步實現“一弓雙箭”的戰略版面。“一弓”指貫穿我國東部一線的東北老工業振興基地、京津冀經濟圈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雙箭”指橫貫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

10、金融體系新常態:從單一到多元化

從機構角度看,金融混業趨勢逐步形成。簡政放權,牌照放開,業務交叉。銀行業壟斷的局面即將打破,證券業牌照管制逐步放開,民營資本等各類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均可出資設立證券經營機構,券商、基金等可以交叉持牌。從融資方式看,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的比重將顯著提高。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的高速增長時代結束,證券、私募等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從利潤上看,金融業的黃金時代將逐步終結,讓利實體經濟、推動轉型升級。2013年金融類上市公司利潤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比重超過55%,但上市企業數量占比不足2%。未來必須加快利率市場化、機構改革、業務創新為實體經濟讓利。從市場角度看,資本市場將深度分化,表現在主板和創業板市場分化、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板塊分化、估值分化、交易分化。(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本文作者管清友系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網站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於傳遞資訊。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