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貨幣會是什么樣的?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27 09:11
5月27日訊息,美國《大西洋月刊》周四撰文稱,現行的銀行卡有被竊取或復制的危險,但也不要寄望未來會有全新的貨幣體系取代它,未來新舊貨幣體系可能會共存。
雖然很少有人這樣想,但事實上,我們平日里使用的支付系統恰恰是應用最為廣泛、功能最為實用的一種物聯網。它由各種各樣內置了晶片、磁條、掃描儀和觸控板的物體組成。這些物體都通過一套網絡協議彼此協調,從而傳遞資訊,並最終傳遞貨幣價值。
在支付系統中,各種原本只存在於想象中的事情都已經在現實中生根發芽,互用性也在與技術慣性相伴而行。支付系統很有必要,而且必須廣泛普及。只要刷一下信用卡,它便會發揮作用。無論你身處美國的任何地方,無論你擁有現金、信用卡還是電子貨幣,都可以立刻付費購買商品。
負責開發和推廣這些系統的支付行業無疑擁有巨大的規模,但具體規模卻難以衡量,因為它涉及太多的企業,包括信用卡生產商、讀卡器制造商、大型信用卡網絡背后的數據庫公司、支付服務提供商背后的專業銀行等。外人往往不會注意到支付系統。與所有的基礎設施項目一樣,他們只有在支付系統出現故障時才會發現它的重要性。然而,每當人們付費購買某種商品時,總會有些許的價值以無形的方式在網絡中的各個環節間傳遞。
雖然多數時候都運轉正常,但支付系統卻遠未實現統一。它打破了傳統技術的現行發展模式:誕生於1960年代的信用卡和誕生於1860年代的通用紙幣,與尚未完成開發,但卻號稱可以同時存儲多張信用卡資訊的Coin智慧支付技術同臺競技,友好共存。你可能會在同一天里用到多種支付手段:你既會用銀行卡到ATM上擷取現金,又會用智慧手機購買咖啡,還會使用比特幣為美甲服務付款。
支付行業在互用性方面實現了不可思議的超高水準,使得這些種類各異的支付手段得以共生。但有時也難免出現問題。例如,作為兩個貨幣與科技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比爾今年早些時候從加州(信用卡的誕生地)飛往阿姆斯特丹(現代金融泡沫的誕生地)參加一次與未來貨幣有關的會議時,便遭遇了貨幣基礎間的差異性所帶來的煩惱。盡管為人十分單純,但由於工作原因,比爾很少會成為詐騙活動的受害者。但當他使用借記卡從機場大廳的ATM上擷取現金后,他的卡片卻被克隆了。隨后幾天,便有人花著比爾的錢在阿姆斯特丹大肆揮霍——但此人並非比爾。
在歐洲,信用卡都已經采用了晶片技術來避免這種有著20年歷史的詐騙模式。每當用戶把卡片插入到讀卡器並輸入密碼后,晶片都會使用終端設備上傳輸的電流產生一組動態授權碼。但美國支付行業卻遲遲沒有采用這種技術,依然沿用誕生自1960年代的磁條。美國最常見的信用卡已經成為最容易被攻破的支付技術之一。要盜竊一張信用卡的資訊,甚至根本無需使用軟件:只要記下卡面上的所有資訊即可。由於比爾是美國人,攜帶的也是標準的美國銀行卡,所以便成了詐騙分子的理想目標,導致他在使用機場的ATM時中招。
美國人之所以不使用晶片和密碼卡,都是基礎設施慣性使然。當銀行和銀行間網絡第一次推出磁條支付卡時,他們也承擔了為零售商部署讀卡器的成本。后來,獨立公司開始提供POS機,不僅能刷卡,還具備發票和對賬等多項功能。在磁條POS終端全面普及的今天,又該由誰來支付晶片和密碼終端的升級成本呢?盡管商家需要支付刷卡費,並且會將這種費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現有的支付基礎設施仍然效果不錯。這也就難怪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如此緩慢了。
但最近,支付系統卻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與很多試圖開發新型支付技術的人進行了溝通。我們聽說了很多有關過去和未來的說法。有人說,美國目前的支付系統感覺“有點像是在看《廣告狂人》”。很多人都告訴我們,雖然效果好於磁條,但晶片和密碼智慧卡完全是九十年代的老古董,根本不會在美國有任何前途,無疑會被更新的系統超越。就連行業會議也采用了類似於Money2020這樣的名字,表明支付系統短期內有望實現重大變革:“實體貨幣將會消失!”
這種想法並不是新鮮。1950年代,“無現金社會”便與噴氣背包和飛行汽車一樣,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未來社會的標志。現代人對沒有現金的未來社會的暢想,甚至可以追溯到用金銀等商品充當貨幣的古老年代——那時的金銀並未沒有得到政府的背書。想想當今涌現的各式各樣由電腦產生的貨幣:比特幣、狗幣、極光幣以及各種各樣的“某某幣”讓《魔獸世界》里的虛擬“金礦”都變成了落伍的東西。我們甚至聽說,新時代的“黃金”將是新型的價值存儲手段,包括飛行里程、聲譽和個人數據等。
十九世紀,人們也曾經對貨幣展開過一場全方位的集體想象,各種各樣的貨幣和與貨幣類似的工具同時流通:金粉、外國硬幣、真的銀行券、假的銀行券以及倒閉的銀行發行的銀行券,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正如歷史學家大衛·亨金(David Henkin)所說,在新興大都市生存的關鍵能力,就是要識別各種各樣的可流通票據,就連文盲也不例外。
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重新審視貨幣的未來,今後可能會有多種貨幣或與貨幣類似的東西相互作用,私營貨幣甚至有可能挑戰國家貨幣的壟斷地位。目前的支付網絡需要用晶片和密碼對身份進行驗證,然后接入到以官方貨幣計價的遠程價值存儲設施中。但未來的物聯網或許可以借助各種微型線纜、傳感器和處理器進行認證和追蹤,然后與更加多樣的貨幣形式進行互動,包括積分、私營貨幣、貨幣化的個人聲譽和數據。這種技術還可以與智慧購物車展開互動,實現毫無障礙的交易流程,加快付款速度。你再也不用排隊等候了!
事實上,我們現在已經可以一窺未來的廣闊前景。例如,你可以將有可能花掉的比特幣保存在手機上的“熱錢包”里,這其實是一款隨時在線的應用,方便你隨時支取自己的比特幣。與此同時,其他一些數額更大的比特幣則可以“冷存儲”在離線的電腦中。除此之外,蘋果、PayPal和一些獨立企業目前都在開發“beacon”技術。這種硬體可以通過對外發送信號來“喚醒”附近的智慧手機。當用戶進入到一家商店后,beacon與你的設備之間便可悄無聲息地以優惠券或貨幣的方式交換“智慧價值”,使得你本人和店員都無需親自進行任何操作。
另外還有前文提到的Coin智慧信用卡。當你遺失這款設備后,它可以使用RFID信號來向你發出提醒。由於自稱Coin(硬幣),自然會讓人們想到當今社會對商品貨幣重新燃起的興趣。這款產品的設計十分簡潔,它的使用方式與普通信用卡無異。但也正因與普通磁條信用卡相同,它同樣很容易受到技術手段的影響,令比爾的遭遇在其他人身上重演。
硬幣、紙幣、支票和銀行卡都顯示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似乎沒有一種介質會被完全替代。這種頑強的生命力都要歸功於網絡效應。在支付行業中,所有人都必須通過改變來彰顯自身的價值,而這恰恰是令Coin感到不知所措的原因:如果不必使用傳統的磁條讀卡器,他們的產品肯定會比現在好得多;但如果要避開傳統磁條,就得首先讓美國人接受晶片和密碼。(好訊息是,塔吉特最近的數據泄密事件,可能會加速晶片和密碼技術在美國的普及速度。)
因此,盡管圍繞商品貨幣的回歸出現了各種討論——無政府貨幣的支援者堅持認為,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等同於“數字黃金”——但實際上,這種新的貨幣形式既缺乏政府背書,也沒有自然價值。相反,它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擁有可以實現資金轉移的基礎設施。事實上,比特幣社區的一些成員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無政府主義者也經常將其稱作理想的支付協議。
這種想法也不新鮮。在美國內戰結束后,社會各界曾經對貨幣政策展開過激烈的辯論。波士頓的銀行家希望美國重新采用金本位制,以便獲得國際貨幣市場的認可。伊利諾伊州的農民則希望在決定貨幣供應量時,不要以黃金為參考,而要根據紙質貨幣作為一種交換媒介的需求來決定。銀行家暫時取得了勝利。但與此同時,另外一場基礎設施大戰也在全美打響,這是一種既可以運輸黃金,也可以運輸貨幣的基礎設施。由於美國郵政局難以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來為所有美國人提供通用服務,使得私營快遞行業迅速壯大。這些快遞公司甚至組建了卡特爾來串謀定價、剝削工人。之后,當快遞最終被當做公共承運人來監管后,它們便開始合並,並進軍支付領域,推出了郵政匯票和旅行支票。美國運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但與西部拓荒時代不同,鐵路和公路如今已經覆蓋全美,支付流程也已經全面普及。比特幣自誕生之日起便與數據庫密不可分,里面存儲著其代理機構的各種交易資訊。事實上,這是比特幣唯一的物質形式,也由此構建了比特幣的網絡。與之類似,美國運通同樣構建了自己的網絡,用於傳遞自己的積分。有鑒於此,比特幣和美國運通積分無法相容。它們都自成體系,但又需要使用額外的系統才能對接其他支付網絡。因此,未來可能會出現各種通過新的渠道相互連接的封閉支付系統。換言之,新舊基礎設施將會並存。Coin將依賴磁條讀卡器和現有的信用卡網絡;新的支付系統又會依賴什么網絡?是同一組基礎設施,還是新的基礎設施?在貨幣類事物的網絡中,是否會誕生與傳統郵政服務類似的公共承運人?歸根結底,這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