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口誅筆伐人民幣貶值 是拒絕面對國內政治現實的鴕鳥心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27 08:37
編者按:摩根士丹利前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的文章中提到,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美國出於政治動機抨擊中國,遲早會砸到自己的腳。如果美國不能解決其儲蓄問題——考慮到其財政僵局和個人儲蓄長期萎靡,這很有可能的——經常項目赤字就會揮之不去。這意味著中國占美國外部失衡比例的減少,必然得由其他生產國填補。更重要的,是這一替代來源極有可能比中國制造的成本更高,最終效應等同於向已經不堪重負的美國中產階級加稅。
最近幾個月來,人民幣一直在貶值。操縱論、競爭性貶值論和以鄰為壑的商業主義論指責,因此再度興起。4月中旬,美國財政部對這一發展態勢表示“非常嚴重關注”,更凸顯了這是長期以來中美關係間最具爭議性的經濟政策課題之一。
這場爭論已是老生常談——出於政治因素與對經濟學的不了解——它轉移了雙方對影響中美經濟關係更為重要課題的注意力,對彼此都造成不利影響。說得極端些,美國的指責可能把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推向貿易摩擦、保護主義甚至更糟糕的情況。
先看事實:自2014年1月14日達到最高點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到4月25日已下跌3.4%。此前,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取消盯住美元政策,采用所謂的“有管理的浮動”機制以來,人民幣已累計升值37%。若與近9年前的起點相比,人民幣仍升值了32.5%。
在此期間,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出現了重大調整。其經常項目盈余——貨幣被低估的最明顯跡象——從2007年占國內生產總值(gdp)10.1%的最高紀錄,下跌至2013年的僅2.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預測顯示,今年中國經常項目盈余將維持在gdp的2%左右。
照此看,美國官員對人民幣最近略有貶值大驚小怪顯得殊為可笑。中國的外部收支已更接近平衡,我們大有理由認為,人民幣自2005年中以來升值近三分之一后,已相當接近“公允價值”(fair value)了。imf在其最新中國經濟深度報告中也肯定了這一點,指人民幣只是被“略微低估”了5%到10%。這與其早先被“嚴重低估”的評估,形成了鮮明對比。
美國抓住人民幣問題不放,可謂拒絕面對政治現實的典型例子。美國工人面臨工作保障和實際工資的雙重壓力,美國政治人物因此面對困境是不難理解的。他們的應對措施,是呈現長期貿易赤字的中國因素,指中國操縱貨幣,是美國中產階級處境每況愈下的元兇。
這說法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但卻是錯誤的。美國貿易赤字是對多個國家——102個——的多邊失衡,不是與中國的雙邊課題。問題並非來自遭遇口誅筆伐的所謂人民幣操縱,而是美國人不儲蓄這一簡單事實。
國內儲蓄不足又想增長,美國不得不從海外進口剩余儲蓄,維持巨大的經常項目赤字來吸引外國資本。這導致了美國的多邊貿易失衡。是的,對中國的赤字是這一失衡的最大部分,但這只不過反映了跨國供應鏈的復雜性,和離岸效率方案的好處。
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美國出於政治動機抨擊中國,遲早會砸到自己的腳。如果美國不能解決其儲蓄問題——考慮到其財政僵局和個人儲蓄長期萎靡,這很有可能的——經常項目赤字就會揮之不去。這意味著中國占美國外部失衡比例的減少,必然得由其他生產國填補。更重要的,是這一替代來源極有可能比中國制造的成本更高,最終效應等同於向已經不堪重負的美國中產階級加稅。
中國正在實現向更加依賴內需增長模式的再平衡。因此,華盛頓應該停止在人民幣問題上喋喋不休,轉而關注這一轉變帶來的機遇。這意味著鼓勵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國內商品和服務市場。推動放寬兩國外國所有權限制的雙邊投資條約,將是朝這方向努力的一個重要步驟。
同樣的,美國也必須認同,中國在進一步改革其貨幣上采取了有意義的措施。3月中旬,中國把人民幣美元匯率日波幅從1%放寬至2%,這是放松對所謂的“有管理的浮動”的管制的重要一步。這一舉措,加上最近數月3%的貶值,向投機者發出下注人民幣單邊升值是很危險的強烈信號——這或許有助於遏制熱錢流入,並干擾流動性管理和增加中國資產市場的波動。
關於中美經濟關係的未來有兩種看法:一種只看到風險,另一種只看到機遇。糾結於人民幣屬於第一種:它無視中國已經采取的再平衡和改革,也干擾美國糾正其最嚴重長期宏觀經濟問題的注意力——儲蓄不足。
相反的,將中國視為機遇,凸顯了美國自身進行再平衡的需要——重建美國競爭力,並從中國即將到來的內需繁榮分得一杯羹。不幸的是,實現這一點需要美國儲蓄回升,而這完全被對人民幣的喧囂掩蓋了。(作者stephen s. roach是耶魯大學教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主席)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