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凱提:r>g致貧富懸殊 須以實用烏托邦解救資本主義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表示,資本主義的「根本結構性矛盾」是資本回報率往往大於經濟增長率(r>g),由於資本(即「財富」)分佈不平均,收入不均無可避免。他預計,未來經濟增長及人口增長同時放緩,21世紀的財富增長將大幅拋離經濟增長,更多的財富將落入最富裕的1%手中。要改變這情況便應效法20世紀,加強福利國家建設及重建累進稅制度,以「實用的烏托邦」約束資本暴漲,解救資本主義。
在貧富不均日趨嚴重的美國,皮凱提的新書《21世紀資本論》英譯本上月面世後掀起旋風,保守派對其大加抨擊,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則形容他徹底改變了人們對財富及貧富不均的理解。對於自己被一些傳媒標籤為「現代馬克思」,皮凱提在接受香港《明報》專訪時表示這是誤導。他說,基於對個人自由的信念,他一向相信私有產權和市場作用,但與此同時認為要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貧富不均作更深刻認識,他寫作《21世紀資本論》的目的,正是呈現財富及收入分佈的歷史發展,促進民主討論。
自馬克思1867年撰寫《資本論》以來,經濟學家鮮談「資本」,財富分配在保守派經濟學家眼中更成禁忌。新古典經濟學派把焦點放在如何促進經濟增長,不少論者認為,經濟增長會促使社會更趨平等,因為普通人可以有更多一展所長的機會。美國經濟學家庫滋涅茨(Simon Kuznets)在1950年代便樂觀預言,工業化初期雖然加劇收入不均,但將隨著經濟發展消除。
然而真相如何?皮凱提花了15年蒐集與整理歐美300年的數據,指出在歷史長河中,除了經歷大震盪的時代,經濟增長總是緩慢的。他點出資本主義的「根本結構性矛盾」是資本回報率往往大於經濟增長率(r>g),由於資本(即「財富」)分佈不平均,收入不均無可避免。他預計,未來經濟增長及人口增長同時放緩,21世紀的財富增長將大幅拋離經濟增長,更多的財富將落入最富裕的1%手中。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這意味發達國將返回19世紀的歐洲社會,有才幹實學遠不及家庭背景重要。皮諾提在書中說﹕「資本主義自然產生的任意性及難以持續的不平等,根本地威脅民主社會所依據的精英價值(meritocratic values)。」他認為,要改變這情況便應效法20世紀,加強福利國家建設及重建累進稅制度。
人類在20世紀經歷兩次大戰,財富受創,戰後重建則推動經濟急劇增長,令資本回報率罕有低於經濟增長率,加上西方推行累進入息稅,緩和貧富不均。皮凱提認為,要從當下「不平等的無底漩渦」中解放,全球財富累進稅是最有效的政策,且有助增加透明度,加強對財富的監管。然而全球財富稅是否可行?皮凱特承認難以想像各國會在短期內實行,但他形容,這個概念是「實用的烏托邦」,日後討論約束資本暴漲的方案時可作參考指標。
全球財富稅的倡議引起不少爭議。論者指出,現時不少巨富是白手興家,他們擁有財富是合理的,向財富徵重稅將妨礙創新。皮凱提反駁,就算財富最初是合理獲得,基於 r>g 及收入不均,白手興家者最終也一如19世紀貴族一樣,變成食利者(rentier)。他以《福布斯》富豪榜為例,微軟創辦人蓋茨的身家在1990年至2010年間由40億美元暴漲至500億美元,年增長率逾13%,情況跟一生沒工作過的法國首富貝當古一樣。皮凱提稱,就算蓋茨如何有才幹,也要倚靠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成事,其財富增長並非完全取決於個人,「遠超合理範圍」,而財富稅構想正是想在不減企業家創業誘因的情況下,約束財富暴漲。(接下頁)
[NT:PAGE=$]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皮凱提1993年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及倫敦經濟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年僅22歲的他隨即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羅致。他在《21世紀資本論》導言稱,這段經歷「從很多方面而言起了決定的作用」。
皮凱提憶述,當時為自己的研究獲美國同行重視感到高興,但很快便決定回國。他的博士論文關於稅務政策的抽象數學程式,這是美國學者喜歡其著作的原因。但出生於左翼家庭(父母曾參與1968年學運)、自幼閱讀左翼歷史學家及社會學家著作的皮凱提,卻不滿美國的抽象研究方法,也開始質疑自己的研究。他形容自己突然發現「對世界經濟問題一無所知」。
皮凱提在書中不時批評美國經濟學研究趨抽象和機械化的現象,質疑經濟學家為了令自己變得「更科學」,結果跟現實脫節,「連要解釋的事實是什麼也不知道,卻繼續埋首處理純粹理論的研究結果」。他相信,經濟學不能脫離其他社會科學。他發現,自美國經濟學家庫滋涅茨後,再沒有人就貧富不均的演變蒐集歷史數據。
留美兩年後,皮凱提返回法國,開始蒐集欠缺的數據。他在2003年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者塞斯(Emmanuel Saez)合作研究1913年至1998年美國收入不均情況,並專注最富裕1%階層的收入情況。他們詳細揭示美國國民收入一大部分是落入高收入一群人之手,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受此啟發,喊出「99% vs 1%」這個深入人心的口號。
皮凱提強調,社會科學家應該參與公共討論,不能只滿足於討論公正、民主這些抽象原則。
美國貧富差距自1970年代以來日漸顯著。皮凱提去年公布研究指出,2012年,美國最富裕的1%收入增加19.6%,佔全國住戶收入的19.3%,打破1927年創下的紀錄。基層收入僅升1%,令貧富收入差距創歷史新高。
金融業界預測,如維持現有財富增速,全球首位「萬億富翁」(trillionaire)料在25年內出現,微軟創辦人蓋茨機會最大。蓋茨已不再為謀生而工作,所持微軟股份賣掉大半,且向自己的家族慈善基金會投放了280億美元,但其身家仍持續增長。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截至今年4月8日,蓋茨的財富總額為790億美元,僅在過去兩年就增長了160億美元。
美國中產雖然一度是全球最富裕的中產,但《紐約時報》發現,這個階層已不再富裕。其他發達國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過去35年的增幅遠比美國大。加拿大中產的稅後收入2000年原遠落後美國中產,但現時已追過美國。歐洲低下層的收入亦高於美國低下層。美國平均入息中位數在2010年是18,700美元,較1980年增加20%,但跟2000年相比只輕微增加0.3%,英國和加拿大同期則增加19.7%,荷蘭亦增加了13.9%。
美國總統詹森1964年向貧窮宣戰,但50年後,窮人情況並未有大幅改善。美國人口調查局月初發表報告,指美國有1470萬人在貧窮線上掙扎,佔總人口4.3%。跟1966年的6.3%相比,近貧人口比例稍為減少,但只是因為更多人因經濟衰退跌入貧窮線以下。
美國窮人的物質生活雖較50年前大幅改善,但收入及消費仍遠遠為中產拋離,因為全球化令不少藍領工作消失,而教育、醫療及托兒等服務價格不斷上升。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承諾著手縮小貧富差距,但調高聯邦最低工資至時薪10.1美元的法案,本月初因共和黨阻撓而未能在參議院過關。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