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學隧道”展覽在京開幕 展望未來社會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浪科技訊 5月14日消息,5月13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德國馬普學會共同主辦的“科學隧道3.0”在中國科技館順利開幕,展覽將持續到6月23日。該展覽是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合作4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科學隧道”由德國馬普學會於2000年推出,以具有高中知識以上的社會公和科研工作者為重要受群體,以互動式多媒體為主要表現方式,聚焦基礎研究的最新話題,突出在近期和遙遠的未來,科學技術和社會創新內在的可能性和機遇,不斷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視角呈現給大,展望二十一世紀知識全球化的未來社會圖景。迄今為止,該展在四大洲18個國家的31個城市吸引了900多萬名參觀者。馬普學會2012年推出的“科學隧道3.0”分別以宇宙、物質、生命、複雜性、大腦、健康、能源、社會等八大主題預測科學技術如何在未來幾十年改變我們的生活,通過對新科技的傳播,也表達新科技的焦點問題,讓參觀者在現場互動過程中了解未來科技將如何改變人們生活,激勵年輕人的科學精神,增強他們從事科研工作的興趣。
中國科學院以“小夢想,大變革——納米科技在中國”為主題,參與“科學隧道3.0”展覽。該主題展覽依托“納米先導專項”成果,以圖文、多媒體、互動模型為表現形式,系統介紹納米的概念、納米存儲器,呈現“看見”氫鍵、拍攝水分子的過程,展示超梳水結構、類蜘蛛司集水等納米結構的應用和石墨烯、石墨炔等納米材料,闡述納米在綠色印刷、診療一體化、腫瘤藥物等方面的應用。此外,還展示鋰離子電池、納米催化、納米發電機等納米品如何解決能源問題,納米技術凈化水體、納米材料凈化飲用水等如何促進環境保護。
本次展覽活動是中國科學院開展科普工作國際合作的一次有益嘗試,更是讓社會公走近明天,“觸碰”人類未來科技生活的重大探索。
展覽內容概覽:
宇宙——我們在宇宙中的家園
我們的太陽系僅佔據了宇宙微小的空間。如果將太陽系的直徑縮小至十米,那麼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約在45公里外,而銀河系的直徑約為一百萬公里。
以現在的技術,我們並不能離開我們在宇宙中的家園。研究人員借助常年行駛的宇宙探測器探測行星、衛星、彗星和小行星,並使用越來越強大的望遠鏡來觀察我們的太陽系。某些幸運的情況下,研究人員甚至可以在實驗室內檢測到地外物質,探索其中關於太陽系起源的信息,同時,觀察提供了關於圍繞遙遠恆星運轉的行星的全新、驚人信息。
物質——認識物質
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顯微鏡和光譜儀探索物質。從隱約可見的結構開始,他們不斷深入到微觀世界,納米世界和量子世界中去。他們探索分子、原子和電子的排列。
因為這些排列會影響材料的電氣、機械和其它特性。例如,通過不斷髮展的設備和研究方法,科學家解開了諸如導電塑料或高耐磨鋼的結構秘密。最終,科學家們還觀察到物質反應過程有時只持續百萬萬億分之一秒。
生命——部分是如何形成體系的?
每個細胞都是生物機器的協作,它們以複雜的表現形式彼此相互作用。但是,誰是導演?雖然生命中的所有組成部分都由遺傳物質展現了出來,但生命是如何在所有部分的相互作用中生並控制細胞組分的豐度及代謝過程的,關於這些我們正有所理解。新成像技術、現代分析方法和測序方法為此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它們將探索微觀世界的旅程深入到前所未有的精度。而冒險才剛剛開始。在未來幾年,我們期待能全面洞察生命的微觀和納米世界——包括人體。我們的目標:能更好地預測生命過程。
納米——小夢想,大變革:納米科技在中國
納米是什麼?納米材料有什麼特性?納米科技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重要影響?中國在納米科技領域已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納米”原本只是一個微小的用于衡量原子和分子大小的長度計量單位,隨科學家們的努力探索以及各種觀測、表征、操縱技術的進步,這個位於原子、分子級別的底部空間逐步被打開。納米科技是在介觀尺度下對1-100納米大小的物質進行探索和控制的技術。在這一尺度下,物質會呈現出迥異於宏觀物體和微觀粒子的奇異特性。納米科技帶來的不僅是一場認知革命,它終將成為新技術的發展源泉和基礎,衍生出大量的科技品,為現代工業帶來巨大變革。
複雜性——在秩序和混亂之間:複雜系統
成群的飛鳥、大腦、運輸網絡和國體,都是複雜系統的例子。它們在自然、科技和社會中隨處可見。它們的共同特點:它們的行為變化豐富,往往接近於混沌的界限,並且無法通過研究單個組成部分來理解全部。一隻鳥不會顯示群鳥行為,一輛車不能造成交通堵塞,一個神經元不能發展意識,只有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形成這些新特性——科學家將其稱為呈展現象。通過對這些複雜系統的研究,研究人員可以學到很多關於自然界的基本準則——這些原理既普遍適用,又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對當今世界的認知。
大腦——我們的大腦與我:腦中的世界
在大腦中,極為多樣的操作同時運行。有些我們知道,但大多數是無意識的,但它們同等重要。一個巨大的挑戰是,理解各種並行的運作步驟是如何協調的,以實現統一的感知和行動。只有如此才可研究導致神經和精神疾病的大腦功能障礙。研究人員研究大腦感知過程,了解其功能原理。研究結果將會影響社會各方面,如文化教育、兒童教育和我們的法律體系。尋找遺失和選擇自由的起源,可能生對個體的全新認識。
健康——人體的測量
人類基因組被測序已超過十年。然而,生命之書的秘密才剛剛顯露。清楚的是:几乎所有的疾病都直接或間接與基因型有關,許多疾病目前正在分子層面進行分析。對於某些疾病,如自閉症、抑鬱症、心臟缺陷,研究人員已經取得了某些成功。其他疾病,如癌症被證明是極其複雜的調節過程的干擾所致。盡管遭受挫折,但在今后的幾十年,正如我們今天所知,醫療保健正通過知識拓展和技術創新從根本上發生轉變。四個概念:可預測、預防、個性化、參與性,闡明了新醫學的特徵。
能源——將太陽搬到地球上
能源帶來增長和繁榮——沒有它什麼都行不通。未來的能源應該具有可持續性、經濟實惠且每人都可獲取的特徵。到2100年全球有超過100億人時,當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消耗殆盡時,應從哪裏得到未來的能源?馬普學會的基礎研究已在手新的選擇:人工光合作用、能源植物和核聚變技術具有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社會——世界在變遷之中
文化多元性將如何發展,如何保存過去的傳統和財富?在一個聯繫日益緊密的世界中,宗教與科學之間、信徒和非信徒之間的關係有什麼特點?這對它們在都市群中的共存有什麼影響?為了更好地理解人類文化,重構世界歷史的發展路線,馬普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語言譜系、知識全球化和文化空間的發展。同時他們想知道,文化和宗教的多樣性將如何影響社會,或是哪些因素決定了國家的繁榮。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