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發現重要恐龍足跡:曾被傳作張三丰手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10 12:36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0日消息,中外古生物學者宣佈,他們系統描述了安徽省道教名山齊雲山區域的恐龍足跡群,這些距今約7000萬年的足跡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這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化石的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學者張建平教授、余心起教授、邢立達博士生,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的馬丁·洛克利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李建軍研究員等專家學者在《白堊紀研究》上撰文描述了這批珍貴的標本。
齊雲山是中國四大道教聖地之一,此處道教始於唐代乾元年間,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相傳,道教著名人物張三丰在齊雲山傳道,並羽化與此。恐龍足跡化石位於一處叫做小壺天的景點。小壺天是明代修建的一個石坊,石坊的石門呈葫蘆形,裏面是一個長20米,寬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一側是懸崖,傳這裏是道士飛天成仙的地方。大約60個大大小小的恐龍足跡保存於石窟的頂面。
“這批恐龍足跡前后有幾批學者進行了研究”,張建平教授介紹,“但始終沒有形成最終的報告,此次我們聚合了各方面的學者,耗時2年多,終於完成了這次研究。”
這批恐龍足跡都是由肉食性的獸腳類所留,但這其中卻包括了三種不同形態的獸腳類足跡,這表明齊雲山地區的有過多種不同類型的獸腳類恐龍造跡者。“這其中一類足跡非常特殊,有壯碩的趾頭,以及較短的單步,屬於新的足跡形態,我們將其命名為副強壯足跡(Paracorpulentapus),其主人是一種小型的、具有強壯足部的肉食龍。”邢立達告訴新浪科技。
從中國的脊椎動物群組合來看,晚白堊世的恐龍動物群以鴨嘴龍類–巨龍類組合為代表,其中獸腳類的材料較為稀少,中國東部的發現几乎為空白。權威足跡學家馬丁·洛克利:“安徽山齊雲山地區多樣化的獸腳類足跡組合的發現錶明,該地區有豐富的中小型獸腳類恐龍動物群,在持續數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時空裏,中小型的獸腳類恐龍持續繁榮。這些中小型獸腳類與植食性的腫頭龍類、蜥腳類恐龍一道,組成一個新的動物組合,大大豐富了晚白堊世中國東部的古脊椎動物群。”
更有趣的是,由於這些足跡大小與人的手掌相仿,被一些當地百姓認為是張三丰或其他道士練功時留下的手印。“獸腳類足跡一般為三趾,但是有個別腳印重疊,讓人生了五指掌印的錯覺,因此才有了這樣的傳”。邢立達介紹,“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了西藏昌都,當地的蜥腳類恐龍足跡被民誤認為是格薩爾王的大腳印,這些案例很可能表明,部分恐龍足跡參與了中國民間傳的形成”。(葉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