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gdp6700美元背后的陷阱
鉅亨網新聞中心
《人民網(603000,股吧)》訊息,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近日稱:“我國人均gdp已達到6700多美元,屬於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徐林還表示,“目標是希望通過十三五的努力,用世界銀行的標準接近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如果做得更好一點,可能就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徐司長的一番鼓舞人心的話,很快在各媒體引起強烈反響。類似“中國已是中高收入國家,你拖后腿了嗎”題材文章,紛紛在各大門戶網站出現並引起熱議,並引來網民強烈吐槽。
近年,中國政府機構、著名大學和重要主流媒體總是頻頻曝出一些鼓舞人心的“人均”數據。這些數據出來后,總是引來媒體的熱議,尤其是引來網民強烈吐槽,這是為何?透過下面一組“人均”數據,人們不難發現其中原因:
2012年5月14日,人民銀行與西南財經大學共同發布《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中國自有住房擁有率高達89.68%,遠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
2012年5月14日,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出臺《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家庭平均資產為247.6萬元,高出美國21%。總體上反映了中國城市家庭擁有較大財富。
2012年8月5日,北京大學發布由北大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完成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調查稱:中國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為36.0平方米。2011年中國家庭的平均總支出為3.8萬元,比2010年增長了5710元。
2013年2月1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宣布: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公共假期已有115天,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並指出:解決了“有錢”、“有閑”的問題之后,我國旅遊業開始全面增長,進入大眾化發展的新階段。
2013年7月14日新華網刊出“我國人民幣存款突破百萬億”、“中國人均存款77623元”。曾任證監會主席的郭樹清認為:“中國的儲蓄率高達52%,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而且就大國經濟而言歷史上不曾有過先例。”
一些地方媒體也不甘落后弄出一系列“人均”喜訊:
《長江商報》報導:截至2013年6月底,武漢地區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額5.0500元,高出全國水平。
《中金在線》新聞報導:四川省人均存款為5.62萬元。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溫州都市報》報導:溫州人均存款比平均值高一萬多。
在一個貧富懸殊越來越大的社會中,本來就很水的統計數字就一直讓國人冷嘲和抨擊。而將這些數據平均在13億人頭上,客觀上造成“平均幸福”的模糊事實,這怎不讓“被平均”的人群強烈吐槽呢?
對當今中國城市住房的嚴峻現實,昆明市長張祖林曾指出:“有權有錢部門的人員有四五套房子很普遍,多得住不完,弱勢群體沒房住,政府不蓋公租房,中低收入者就住不起房子。”
對“人均”存款、人均住房的荒謬,一位網民的打油詩更一針見血:“張家豪宅地千畝,鄰里四處破草屋。整村合起算一算,人人都是張大戶。”
與城市“人均”住房相比,“人均”假期同樣顯得可怕:將享有雙休制、節日長假待遇的公務員、教師、事業單位人員、大型國有企業員工的平均假期與數億非國有企業員工、農民工來個“人均”,每年115天的假期的不但令人羨慕,而且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解決了‘有錢’、‘有閑’的問題之后,我國旅遊業開始全面增長,進入大眾化發展的新階段。”
這就難怪一個月只有兩天,乃至更少假期的的農民工為此哀嘆:“看到這樣的報導想死的念頭都有了!”
所以,單純的“人均”數據並不可怕,怕的是在這些“人均”數據成了“普遍幸福”的佐證,或大大弱化嚴重的貧富懸殊事實。當今中國,貧富懸殊究竟有多大?根據聯合國開發署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為0.45,占數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收入和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和消費的份額高達50%!
聯合國的數據恐怕難於服眾,在2009年6月份舉行的中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會議上,蔡繼明委員說:“中國權威部門的一份報告顯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高於美國。”2010年世界銀行公布的調查數據,美國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而在中國,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財富集中程度遠大於美國,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96,則影響到和諧社會的建設,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根源。
2009年至今已過幾年,當今中國貧富懸殊的情況如何?2014年1月28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王國良表示,全國農村仍有近1億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仍嚴重滯后。部分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群眾,因病、因災返貧問題也很突出。
且甭論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統計數字是否像其它統計數字一樣太多泡沫成份,這里必須指出一個事實,當今中國的貧困貧標過低——比如當今中國農村的貧困標準沒有統一標準。很多地方是800元人民幣。而國際公認的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標準是人均每天收入低於1美元,或者是2美元。按照1美元來計算,也相當於每年人均收入低於2800多元人民幣。按照目前實際的購買力來看,一美元頂不上6個人民幣。但即便3個多人民幣就可以頂一個美元的話,那么,中國農村的貧困標準也應當在1200元人民幣左右。
2、農村居民收入的計算方式存在著明顯弊端。現在統計部門在計算農村居民收入時,是將其用於來年生產性的投入包括在內的。而這部分生產性的投入在其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小的,占將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當今中國農民的人均收入與官方統計的有較大差距。
還有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這就是官方和有關學術機構對“農民工”收入及生活狀態的統計長期存在意識誤區。如中國現在大約有1億多“農民工”。這些年“農民工”的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按照現有的統計口徑來看,由於“農民工”的身份是農村居民,因而理應按照農村居民的收入來對待。於是,“農民工”基本上都不算作是貧困人口了。這種作法極不合理,反映不出當今中國農民真實的生活狀況——“農民工”既然是生活在城市,就應按當地生活水準來衡量。“農民工”要將大部分收入寄回或帶回農村家中,而把自己在城市當中生活的費用降至最低限度。有的“農民工”還拖家帶口的在城市生活,這無疑加大了其生活的艱辛程度。
所以,如果作一個認真的估算,當今中國中國社會貧困人口總數大約有1.5億至2.億。如此龐大貧困人口的存在,無疑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同時也對中國社會的安全運行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在官僚惰性嚴重、缺乏科學決策條件、意識和傳統的條件下,如果官方和有關學術單位過於熱衷彰顯“輝煌成就”的“人均”統計數字,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決策誤區和盲區。這,並非杞人憂天——北京大學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之后,北大校長助理李強便這樣告訴記者:“調查並發布數據是為政策決策提供依據!”
這樣一來,問題便有些嚴重。
筆者並非簡單地反對搞“人均”統計,而是指出必須警惕“人均”陷阱可能會帶來決策盲區和誤區的同時,還極容易在龐大的貧困階層中生產嚴重的逆反心理。所以,在貧富懸殊越來越大的條件下,舉凡涉及“人均幸福”指數的統計,不能為了彰顯“輝煌成就”而只談“人均”數據,還要指出、強調“人均”背后幸福指數背后存在的嚴峻現實。
- 關稅戰引爆市場重置,「匯」變才是贏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