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金融投資中的“舍”與“得”

鉅亨網新聞中心


經歷了2013年的火爆之后,互聯網金融在2014年繼續升溫。

有舍才有得,這是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道理。當你做出某一選擇的時候,也意味著你放棄了其他的選擇,這是無可避免的機會成本。沒有對其他選擇的“舍”,你將無法得到某一選擇。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只想“得”,不想“舍”,會出現什么情況?用我們的一句俗話說,就是想一個蘿卜兩頭都切。有這樣的好事嗎?許多人相信有,這在金融投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金融市場是自作聰明的人最多的場合。不少投資者成天價在市場進進出出,美其名曰“短線投機”、“利潤最大化”。確實有極個別短線高手,能夠通過光速止損的敏捷動作在金融市場活得有滋有味,只是這樣的高手我還沒見過。多少短線操作的投機者,究其心理層面分析,不過是只想“得”,不想“舍”;只想抓住市場的上漲波段,不想承受市場的下跌部分。再進一步,就是只愿意享受市場的上漲,不愿意承受市場的回調。他們能贏得起,但忍受不了賬面利潤的減少。他們在稍有利潤后,就急急獲利了結,似乎動作稍有遲緩,這利潤就讓別人搶了去。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往往在他們賺了幾個點的利潤落袋為安后,市場就開始大幅上漲,結果后悔得捶胸頓足。但事過之后,同樣的故事繼續發生,沒有改變。

之所以沒有改變,是因為人的本性很難改變。人都有天性中的恐懼心理,當市場漲得很高時,總擔心到手的利潤化為烏有,於是在市場趨勢並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急急獲利了結,並期望回調到低點后再揀回來。大多數投機者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做法。從理論上講,這的確是非常“聰明”的做法,但從實踐上講,可操作性很差。常常是獲利了結后,遲遲等不來回調。眼看著市場越漲越高,卻再也沒有膽量追高,只能摸著口袋里的那點利潤唉聲嘆氣。由於舍不得丟掉到手的部分利潤,從而錯過了大利潤,這就是今年上半年以來商品市場與資本市場大幅上漲,但賺大錢的人仍然是少數的原因所在。以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價為例,滬銅指數從2008年12月26日的最低點22405點起漲,最高漲到61888點,上漲了176%,如果一個人排除使用杠桿,堅持持有不動,利潤至少一倍以上,然而事實上賺到50%以上利潤的人都不多,為什么?能“得”不能“舍”也。

其實,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偉大的投機大師李費佛的《股票作手回憶錄》中早已講明:“一個人對自己的判斷沒有信心,在這種遊戲中走不了多遠。這些大概是我學到的一切——研究整體狀況,承接部位,並且堅持下去。我可以沒有半點不耐煩地等待,可以看出會下挫,卻毫不動搖,知道這只是暫時的現象。我曾經放空10萬股,看出大反彈即將來臨。我認定——正確地認定——這種反彈在我看來是無可避免,甚至是健全地,在我的賬面利潤上,會造成100萬美元的差別。我還是穩如泰山,看著一半的賬面利潤被洗掉,絲毫不考慮先回補、反彈時再放空的作法。我知道如果我這樣做,我可能失去我的部位,從而失去確定賺大錢的機會,大波動才能替你賺大錢。”

李費佛能看著一半的利潤被洗掉依然堅持持有不動,這一點是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所以在金融市場,像李費佛這樣的大師總是稀缺品,稀缺得全世界屈指可數。

余額寶[微博]、網貸、眾籌等各個領域話題不斷,參與者也從此前的個人投資者發展到了銀行、保險等大型機構和企業。各地政府對互聯網金融也逐漸開始重視,多地出臺了支援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各項政策。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跑路、壞賬等問題層出不窮。金融牽手互聯網后,如何實現1+1>2效應?在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的同時,如何促進規範互聯網金融企業良性發展?跨界的企業如何做得更好?

9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報社主辦的《2014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發展論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一討論。據悉,目前確認參會的人員包括來自電商、銀行、基金、券商等行業大佬,以及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的專家,另外還有超過20家以上的P2P網貸平臺人。

互聯網金融持續火熱

9月2日,聯想控股旗下的聯想之星與網貸平臺銀豆網簽署投資協議,開始涉足P2P行業。搜狐網旗下的互聯網金融信貸平臺 “搜易貸”也在當日上線。

雖然目前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還沒出來,但是各地政府均已經出臺了相關檔案支援行業發展,深圳市政府1號文中就對互聯網金融單獨列出,而上海等地也出臺了相關檔案支援行互聯網金融發展。

“這個行業有很大機會,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進來。”有業內人士此前曾經表示。根據網貸之家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2014年8月末,P2P網貸在運營平臺有1357家,8月新增網貸平臺88家,預計年底網貸平臺或增至1800家左右。而2014年全年P2P行業總成交量將突破2500億元。

在高速發展的同時,P2P行業也頻頻曝出問題。據網貸之家統計,僅8月就出現問題平臺14家,涉及金額超過2.7億元,涉及投資人5000人左右。2014年初至8月,問題平臺數量已超去年全年。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些平臺經營不善,還有一些本身就是以詐騙為目的,這些問題之所以會出現,主要是因為行業門檻極低,而且沒有監管。雖然從去年開始就不斷有監管政策將出的聲音,監管思路也逐漸浮出水面,但截至目前具體的監管辦法仍未落地。

業內呼吁理性發展

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進入,業界對行業是否過熱有了一些擔憂,“行業發展很快,但是我覺得現在是過熱了。”有業內人士表示,行業里面的人需要冷靜一下。

根據媒體的報導,有央行[微博]官員在今年5月份出席活動時就已經表示,對互聯網金融的探討和探索應該多幾分冷靜,目前對互聯網金融的關注和實踐有點兒過熱,這種過熱表現出個體的不理性或群體的非理性,可能會為未來留下沉重負擔。

文章標籤



Empty